家训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一抹亮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风家教领域的特殊体现,思想意蕴丰富。本书将中国古代家训文学研究放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及不同时期政治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建构中,紧紧围绕文化建构、思想发展、文体生成与训诫文学创作四者关系展开研究,分析以中华诫子书为代表的古代家训文学的生成、发展及演变,
本书稿系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阶段性研究成果,共收录研究论文三十余篇,既有理论阐释,又有文本分析,从学术源流、理论资源、创作手法和发展方向等多个角度对大自然文学的创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阐释,体现出了大自然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书稿分“理论与实践”“文学与自然”“新著评介”“学术动态”四个部分,其中“理论与实践”栏
本书是讲解张爱玲的作品,共计十讲,第一讲以张爱玲标志性的“奇装”为线索,由“衣”及“文”,追溯其创作生涯与接受历程,而后九讲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九篇张爱玲作品重点讲述,以早期名篇《倾城之恋》开场,到后期遗作《小团圆》做结,涉及张爱玲文学的女性主题、情爱主题、戏剧底色、家族史、母女关系、叙事手法等。而从《倾城之恋》的“传奇
本书着眼于文学视角,选择现存敦煌写卷中的变文、歌辞、诗文、斋愿文等文献资料,着力讨论其中的产育题材内涵,如求子、怀孕、孕期宜忌、分娩、哺育、教育、婚嫁等。书稿阐述了敦煌地区唐宋时人对儒家孝道的倡导,厘清了敦煌文学与文化、民俗的关系,还原了妇女产育社会生活场景,总结了敦煌产育题材文学的影响及价值,揭示了其地域、时代、民族
《中国现代文论讲义十三家》是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实践的研究著作。本书以十三部文学理论讲义为对象,抉发其中的逻辑联系,从时间的纵轴上去把握其史的生成,并在教育、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多维度空间阐述其论识的互文性。作者通过进入理论书写的历史情境、探析讲义文本的范畴与形态,聚焦理论文本背后的著述者,辨析其文的知识结构与文
《20世纪内蒙古文学家研究丛书》(改前《20世纪中国蒙古语文学家研究丛书》)是我社2012年申报国家民文出版专项资助项目,该系列书已出版11册。《巴·敖斯尔研究》系其中一分册。该书是以巴·敖斯尔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这部专著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巴·敖斯尔创作经历研究中,介绍了诗人、翻译家巴·敖斯尔的生活经历和
本书以古代经典诗文为赏析对象,对历代35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进行讲读,每篇文章包含原诗文、注释、赏析、思考四部分,既深入浅出讲出了新意,又能让读者带着问题阅读。该书作者为一线教学老师,故书稿内内贴近中小学教学实际,着力解决一线教师古诗文教学中面临的困惑,让师范生了解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让爱好古诗文的读者得到别样的审美享受。
本书根据地域及学生特点,编撰时采用通识与突出主体的原则,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识内容展现出来,同时结合国家通用语推广,突出中国语言主体部分,融合美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国家通用语推广为一体,将传统大学语文类课程推向时代前沿。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思想与基本精神、中国传统典章制度、中国时历、中国语言文字等。
本书是湖北省文联为提升基层文艺创作和欣赏水平,充分发挥文艺凝神聚力、抚慰心灵的独特优势,扩大“荆楚文艺名家讲堂”社会影响力而推出的优秀讲座内容合集,编者先后邀请了刘醒龙、李修文、於可训、李乃蔚等湖北文艺界各领域名家共同完成,分别从文学、戏曲、书画、摄影等多个领域详细讲述荆楚地区文艺事业的优秀成果,用理论联系实际,以较为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著作丰富,所涉文类广泛,是一位全能型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文学语言大师”。本书以老舍研究老舍,努力从他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中发现其叙事的艺术。第一章“模型与建构”考察老舍在不同阶段中的自我突破、自我变革,甚至是在自我否定中形成的主题模型。第二章“人与事”研究老舍对关键要素的处置方法策略。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