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
一种文艺思潮,一个理论观点的出现,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有其经济的、政治的、文学传统的等外部和内部的原因。本书探讨道家哲学对中国古文论的影响,力图与外国文艺现象中有关之点联系起来,通过分析比较,定其优劣,也试图看看现在我国文艺领域内所出现的新现象,所取得的新成绩,与道家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有什么关系,探其源,究其实,对
本书包括:周易名辨、《周易》卦蓍、周易注析、周易解读。
《周易》最早是卜筮用书。古人常用两种方式占卜:一种是用龟甲,观看灼后的纹理,来判断吉凶;一种是用蓍草,通过四营十八变,得出数字的奇偶,来判断祸福。古代人对占卜是很虔诚的,为了表示慎重,经常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周礼》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无论是观看龟甲的纹理形象,还是计数蓍草的奇偶,最后都要有一套固定的符号体系和解
《鬼谷子》一书产生于战国中期,在世事变化无常、人际关系极其复杂的战国时期,它集纵横家、兵家、阴阳家、道家等思想于一体。《鬼谷子》流传至今,并无真迹,都是其弟子整理、编著流传于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言辩谋略的技巧。《鬼谷子》作为中华“说经”,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说服术。这套说服术既是纵横家们进行
内容简介 《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要研究的是一对伟大的师生:荀子和韩非子。这一对生活在战国末年的大思想家,对人类社会,对人类历史进行过深刻的反思,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在这方面,前贤已有很多研究。在《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中,笔者希望在总结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思想进行新
《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蕴含了先圣哲人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反思。本书对它们进行了注释、译文、评点。
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步骤就是诵读。诵读是基础,是源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听、多读、多看,将书的内容熟记于心,多加体会,经过岁月的积累,自会品出另一番味道。本套图书就是根据中国古代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去除一切注解、译文等繁杂内容,以读为主,为读者重现传统学习之道。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仅为诵读,无注解,用传统的教育方式重
《成长三书:〈论语〉·〈孙子兵法〉·〈菜根谭〉》适合青年人学习的精要词句,用平易流畅的语言加以注释延展。生动但不浮浅,深刻却不晦涩。书海无涯。读书需要勤奋,更需要选择。在一个快餐文化比比皆是的年代,让我们打开国学的宝库,从古代先贤那里撷取更为古朴和本源的精神力量。
本书收录的论文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儒学微观、儒学广论、日本明治儒学、古代观念及其言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