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必经的一场孤身终极探险之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战胜自己的孤独和寂寞,懦弱和恐惧。论文通过答辩,表明学生已经脱胎换骨获得了新生,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旅行,胜利的欣喜也是无可比拟的。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没有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开设讲座的较多),研究生一般也多是开设论文写作的选修课。不少学生由于
本书是由同济大学法学院法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法哲学与政治哲学评论》的第9辑。本辑内容主要聚焦凯尔森的法哲学,收录了多篇文章,其中多篇是该领域的重要学术论文译作以及凯尔森本人的两篇论文。同时,也有多篇国内年轻学者撰写的评论性文章。从多方面、多维度展示了“凯尔森的思想世界”和“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主题探究,为读者了
本书是一部法理学经典著作。书中以经典案例为切入点,介绍、比较、分析了20世纪英美法理学各主要流派关于“法律是什么”的理论,在学理根据层面呈现了各种理论的渊源与困境、不同理论之间的关联与交锋,从多重维度探索了法律的含义。在写作方式上,作者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间接评介,而是以原典文献为基础,从读者的知识背景出发,结合提问和反
本书尝试以“理由”范式作为打开拉兹法律权威理论的一把“钥匙”,并以此联结拉兹的法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以便更好地对拉兹学术思想进行整体性把握和解读。首先,以哈特法理论中的理由作为研究起点,并引出拉兹理由范式对哈特的扩展。其次,分析拉兹一般权威理论中关于理由的基本内容,并澄清排他性理由和保护性理由。复次,系统梳理理由范式的
作为致力于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期刊,《云南社会科学》从2012年开始筹备法学栏目,2013年正式开设。此次选择建栏以来的26篇文章结集出版,其中既有王利明、卞建林、刘艳红等资深前辈,也不乏谢宇、吴彦、张健等中青年学者,旨在展现优质法学论文的力量和风采。本书试图展示法律及法学研究的不同面向,在法律的斯芬克斯之喻下描绘
《私法》设置3个栏目:专题研究、论文、评论,每卷约为9篇文章其中,“专题研究”专栏主要聚焦研究国家重大立法问题,通常为《民法典》的制定、解释及适用等基础理论研究。“论文”专栏主要融百家之长,精选收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私法等私法领域学者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论文,旨在为私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评论专
书稿作者立足于“道”这一中华文化的元概念,认为中国古代法学本是一种道法学,认为中国古代法学的基本逻辑是“以道成理,以理统法,以法化俗”,道法学就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学。围绕这一基本观点,本书以“法俗史”研究为对象,通过对法俗史的研究,揭示中国道法学的起源、形成及其内涵。全书共53万字,分上、中、下三篇共15章内容。其中上篇
本教材主要以典型案例来阐释法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既是一本教师参考用书,也是一本法科生学习的辅助教材。教材所选案例均为相关领域的具有前沿性、代表性、经典的案例,能够对关联知识点进行深刻且明晰的阐释。教材通过“案例介绍-法理分析-文献扩展”的结构进行法理知识点的介绍,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性。此次修订使教材的整体结构更加完善,吸纳
《中国法理学史》第一卷叙述的重心是先秦时期儒、道、墨、法四家的法理学。在先秦诸子中,韩非的法理学既可以代表先秦法家法理学的终点,又可以代表整个先秦时期中国法理学的终点。以先秦诸子的法理学为基点向上追溯,可以发现,早期中国还存在一个更加古老的法理传统,那就是商末周初之际由吕尚和周公分别代表的法理传统。不唯如此,中国法理学
《法理学及其他》分为上、中、下三篇,是作者对法理学相关问题的思考。上篇法理学与法学,介绍了中国法理学的演进、法学基础理论课程改革、行为法学有关问题、法治和法学发展、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等内容;中篇权利的法理学思考,分析了生命权、平等权、人道权、少数群体的权利、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方式等历久弥新的权利议题;下篇法理学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