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家重视。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本书主要以少数民族地区村寨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村寨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宣恩灯会跟踪调查、女儿会品牌化祛魅、建始土家族哭嫁歌传承人的民族志记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
本书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优秀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集,收录了五篇论文,主要讨论了云南边民的跨境经济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展示了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下,边民更加多样化的经济社会活和更为国际化的社会关系,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下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增强了跨境民族的文化自信,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该书稿是著名学者嘉央旦增先生的遗作,属于古籍整理类,内容包括《藏医后续部注疏》《药材鉴别瑰宝》《藏文字母串行体格言》《甘丹协珠林讲演稿》《妙音之欢歌》《律海心要之疑难注疏》《纳塘大译师梵文拼读法解读》《唐卡绘画技法》《壇城制作笔记》《三十颂和音势论释难》等作品,主要涉及医药学、语言文字学、天文历算学、诗歌学、辞藻学、戏
《西北民族论丛》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映了海内外相
《中华民族史论丛》是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的会刊,设有名家笔谈、专题研究和学术述评等栏目,是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民族史专业学术平台。 本辑共收录16篇文章(2篇名家笔谈、13篇专题论文和1篇学术述评),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深入考察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揭示出中华民
北魏上承十六国,下启隋唐。建立北魏的拓跋人,在代北曾有一段百余年的成长发育历程,史籍记载晦暗不明。田余庆先生就此历史上的“模糊区域”,通过对史料的透彻分析和反复比勘,纤细考证与宏观考察相结合,重点从北魏后宫“子贵母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道武帝拓跋珪离散贺兰、独孤等重要部落,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以及从《代歌》、《代记》
本书内容上溯远古传说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直至20世纪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源流、迁徙、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发展历史。让世人看到了城步六七千年的发展轨迹,展现了城步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积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画卷。全书
书稿为纳西族阮可东巴经典著述。第6卷书稿依照前五卷的体例,采用汉文、东巴文、国际音标、英文“四对照”形式进行,首先请释读东巴对经书进行释读,研究人员用国际音标记录读音,并直译出汉文,然后再进行汉文翻译,最后根据各卷的“内容提要”部分翻译出英文。共收录祈福部类经书14部门,主要包含迎请端格神、迎请卡史姆增、除病·把病拴在
本书稿以作者60多年来在滇南、滇西调查研究布朗族文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云南古老的世居民族布朗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典章文化。以真实、珍贵的图片为主,以民族团结共融、生态文明、经济社会进步为切入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布朗族的生态环境、生产、经济、饮食、服饰、建筑、历史、人物、节日、婚丧嫁娶,反映了20世纪
书稿系桂林理工大学周国桥副研究员的一本聚焦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学术理论专著,同时得到了2022年广西哲社规划“广西民族文化融入大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22FKS029)项目资助。作者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并在广西壮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的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个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