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辉著的《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史论》从抗战文学活动中剥离出文学翻译这一特殊的文学生产和交流活动,认为抗战大后方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文学生成空间,知识分子的内迁、抗战的氛围、区域性和地域性的文化混杂等因素造就了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的价值及审美取向,体现出译语文化对翻译选材和文体表达的规定性,展示抗战时期各国翻译文学与中
中国文学的历史
1930年代的上海充分表征了现代中国的现代性甚至未来性,同时也呈现出“东方的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等半殖民地的驳杂性。海派文学也因此表现的丰富性,并突出体现为“文学生产与流通一体化”的文学图景。《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源于一次以文学广告为中心的文学史写作,试图借助文学广告这一盏聚光灯,重新照亮一些文学史空间,从
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
本书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与历程,是一部内容丰富、涵盖地域广、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册,共计一百六十余万字。从时间跨度上看,主要反映了从1949年到2000年中国文学的发展;从空间地域上看,涵盖中心与边地、大陆与台港澳,民族包括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从文体上来看,主要有文学理论批评、诗
本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3版,袁行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学习辅导书。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中国文学史”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本书遵循第3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9编(含总绪论),每编分为若干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册)由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修订、改版而成,是教育部“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配套教材。上册是现代文学史(1915—1949),下册是当代文学史(1949—2016)。本教材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
新思文库·中国文学史新讲(套装全3册)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按照11个专题分为11堂课。这11堂课详细地介绍了叙语、泛论、诗部类说、楚辞余音、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早的传疑文人、贾谊、儒林、五言诗之起源等知识。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了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本书系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