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华古典诗词品汇”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精选了杜牧的经典诗作,并收录了历代名家对诗作的评语。本书以“集评”为特色,其中,“集评”部分既汇集历代评论,又赋予集评人个人的独有会心和倾心妙赏。最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集评”,也必然会体现出集评者的观点趣味,并在理解原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构思方面,给读者以启发。
本书为“中国古典诗词品汇丛书”中的一种。全书汇辑屈原的全部诗歌作品,另有宋玉楚辞作品两篇。每首诗后均有详细的注释、评析,以及历代名家评点,有助于全面了解屈原作品的内涵与外延。
本书稿作者多年致力于电影理论、影视文学与文化、文学的影视改编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出版《改编: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学互动》《媒介时代的戏曲艺术与中国电影》等学术专著,在CambridgeJournalofChinaStudies,《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越南汉词整理与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词体在越南形成与发展历史的探研,揭示词体创作在越南传播与流变的过程,填补越南汉词研究的空缺。 内容上,以越南历史上的朝代断限划分章节,分为后黎朝之前、后黎朝以及阮朝三个时期,并一一统计各时期越南汉词的词作数量、作者情况、存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
本书以心理学视角进行深入解读。首先,通过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原型意象,特别关注通灵宝玉,探讨自性化之旅的象征。其次,借助荣格的阿尼玛理论,剖析金陵十二钗的女性形象,揭示中国人心中的“阿尼玛”原型。最后,以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研究为基础,研究小说中青少年成长过程,聚焦贾宝玉的英雄之旅,探索其对抗封建礼教的心灵
《西藏当代汉语小说流变论》一书主要分四个章节对西藏当代汉语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各个阶段的创作特征和变化进行了论述。作者以时间为序,将西藏当代汉语小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围绕这三个阶段展开阐释。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以民族团结—阶级斗争话语为主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第二段阶,20世纪80年
本书是一部以唐诗为蓝本,探讨诗歌中蕴含的做人智慧的著作。书中精选唐诗中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分别介绍其作者、出处及译文,并通过对作品的详细解读,挖掘唐诗中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使读者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引发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随,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浙学经典读本(第一辑)”丛书共12册,立足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浙地灿若星辰的大家名家,精选其富有创见的经典著作,由领域内资深学者疏通文句、解读文本、阐释思想。丛书集中呈现浙学之精华,而丛书之谓“浙学”,取“大浙学”之范畴,即以经史为主,包容多元学术,“既包括浙江的儒学与经学传统,也包括浙江的佛学、道学、文学、史学、方志学
本书在概述了俗文学概念和万历以前俗文学文体观的基础上,论述了万历年间文人的俗文学观念,着重分析了以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文体理论的发展状况,并且从诗、词、文等体裁入手说明雅文学的俗化倾向,以此总结出万历年间以俗为主、雅俗兼容的文坛风貌。
本书围绕《红楼梦》的文本和版本,对至今存疑的问题进行探索和阐释。全书共分三部分,内容包括:《红楼梦》文本疑难问题新阐释;《红楼梦》版本与校勘难题新探索;《红楼梦》人物形象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