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分别掠取了泰半,其余散出部分大多分藏于甘肃各地博物馆。本项目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列选项目,拟收录甘肃省13家单位收藏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约6700件(号)的敦煌藏文文献,每张图版均用汉、藏双语进行双语定名。配合我社正在进行的法
《泰国傣泐人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区域和谐》是一部研究泰国北部与中国傣族有历史渊源关系的傣泐人历史文化和文化认同问题的著作,重点论述了泰国傣泐人文化认同形成的历史背景、近年来泰国傣泐人和中国傣族之间社会互动及文化认同的相互影响,以及利用这种历史和文化渊源关系构建中国西南和谐边疆等问题。《泰国傣泐人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区域和谐
本书稿共有五章,除第一章序论及最后一章结论以外,第二章朝鲜问题与中日甲午战争,叙述甲午战争导火线——朝鲜问题,甲午战争之经过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清廷朝野对战败的反应。第三章百日维新,讨论康有为与谭嗣同二人的思想。第四章戊戌变法,介绍百日维新后期出现的“借才”与“合邦”之议,以及戊戌变法前后的详细情形。对戊戌变法发生的
本书所论始于日本与西洋文化*初接触的16世纪中叶,止于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江户时代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中的诸多文化因子在相互融合、碰撞中形成了今人所说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过程,及其这种传统文化对明治以来日本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
本书主要从社会史的视野探讨日本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着重阐述日本与中国不同的社会结构及伦理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及日本的国民性。
本书通过对历史上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交集关系的研究,总结出这种接触过程中的特征和日本文化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在对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文化的历史做宏观整体考察的同时,还对大化改新、日本佛教、日本与渤海国关系等诸多重要案例进行了专门研究。
这是一本简述日本从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即位至当前令和时代的两千年历史的普及读物。本书以图文并茂形式,采用双色印刷样式,讲述了整个日本两千年的历史脉络,同时还配以知识链接,对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做了介绍,使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充分感受到日本历史的斑斓多姿。
19世纪末,为打开“隐士之国”朝鲜的大门,欧美列强轮番侵扰,主政的大院君坚决攘夷,拒绝通商传教,树立斥和碑,告诫子民“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然而1875年,日本制造江华岛事件,率先与朝鲜缔结不平等条约。此后,朝鲜陆续与欧美列强及清国签订条约,朝鲜半岛沦为各国势力的角逐场:日本计划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大陆
《阿拉伯研究论丛》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办的关于阿拉伯研究的集刊,内容聚焦于广大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外交等方面。本刊以阿拉伯研究论坛为依托,选取学者于论坛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编选成册,以有益于国内阿拉伯研究的积淀。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迅速南侵,占领东南亚的大片领土,包括荷兰女性和荷印混血女性在内的很多白人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 她们如一朵朵鲜艳的花蕾,含苞欲放。她们渴望长大,努力将花蕊迎向明媚的阳光。可是那美丽的花朵却被血红的太阳残酷地摧残、摧残、再摧残…… 作者玛格丽特·哈默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