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造历史的人当中,除政治家、士大夫、学者等大人物外,还有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中国的大门更全面地向世界打开之前,珠三角及澳门地区,作为与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方国家有着长达近三百年交往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许多市井小人物,已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西方人有非常广泛和深入的交往。他们为了谋生,以种种方式,从事着与西方人发
本书是作者主要的清史研究成果结集。大体分为满洲崛起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几个方面。既从大处入手梳理脉络,把握大势,亦能从细微处透视大问题,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其中清初八旗制度一篇,利用满文档案和其他文献,对入关前满族的八旗制度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代表一代学人对清史的思考、总结和评述。
京官,指的是在京城供职的官员,包括翰林院编检、科道和各部院司官共一千四百多人。一个典型的京官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既讲求居处、冶游应酬,导致花费浩繁,又屡屡陷入贫困,甚至靠典质为生。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换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干脆离开北京。 本书以清末著名清流官僚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为主要资料,详细梳理了李氏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的直臣廉吏,这些廉吏往往能推进一个时代的改革,能保护和拯救一批人,故而历代对他们都有颇高评价。为官清廉与否,关乎国家的兴衰,政权的得失,个人的毁誉,因而引起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的高度重视。本书收录了自先秦至清代24位廉吏廉洁从政的传记故事,展现其为政清廉的事迹和个人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在近代中国社会境遇中发生,并伴随时代更迭不断发展,演出形式日益丰富,构成一道亮丽的都市景象。本书立足慈善义演本体,探讨其嬗变轨迹与历程,透视背后的不同力量,挖掘其主要表现类型、分析演化特点与社会功用,使人们理解近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转型及其意义,并丰富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面相。
本书1999年辽海出版社初版,原名《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政治卷》。《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这部著作包括导言、政治、军事、边疆民族、农民、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九卷。它试图对18世纪的中国历史展开全景式的论述,并立足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有可比性的方面进行比较。因此,它有别于通常所见的国别史和
本书精选了美国中国妇女和性别史创始学者曼素恩教授论文十三篇,附录其弟子论文四篇。选录的论文以发表时间先后排列,涵盖了曼教授影响深远的学术生涯,主题包括妇女史和性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精英妇女生活与写作(包括政治书写)、妇女贞节现象、性别制度与国家政策和经世论述、家庭婚姻、女性旅行、妇女劳动、城市家庭生活、性(sexual
本书是以近代(1840—1949)湖南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考察100多年来湖南乡村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尤注意乡村社会的变迁。从内容上来看,本成果的创新之处和特色有二:一是系统地研究了湖南近代乡村社会的各个层面,涉及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乡村社会治理、近代湖南乡村社会组织与社会动员、近代湖南乡村社会冲突及社
该书为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研究成果,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青唐吐蕃王子政权,也称唃厮啰政权,其历代君主接受北宋王朝的封赐。该书用翔实的藏、汉史料论证青唐吐蕃王子政权兴起的原因、建政过程及其管辖范围,研究分析该政权与北宋、西夏、辽朝以及回鹘、西域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的情况,阐释其作为河湟民族多
本书主要向大家科普清代精英人士的真实进阶历程。清代普通白丁十年寒窗苦读,通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一路升级通关直至殿试,高中为万里挑一的进士,成为候补官员。但跨马游街的意气风发意犹未尽,社会的毒打就开始了:人多官少,要“候缺”数年;官服顶戴得自己购置;路费房租应酬样样不能少;孝敬上司、交际同僚、团结同乡,事关平时议叙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