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北流型铜鼓是历史上体型最大且最为重要的铜鼓。本书将结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出土的150多面铜鼓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讲述北流型铜鼓的故事,向读者介绍北流型铜鼓的年代、地理分布、器型特点、纹饰特征,以及折射出的古代岭南越人的物
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环节和支点,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考古简报是指发表在《考古》等权威期刊上的一种篇幅相对较短的田野考古报告,简要报道遗址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发掘经过与方法、文化堆积与分期,遗迹与遗物、编写者的初步认识等,是考古资料公布的基
《中国古钟研究(第一辑)》系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主办的面向海内外的专门性学术论文集,旨在提升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科研水平,增进全国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古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第一辑收录29篇,涉及古钟文物研究、古钟文化研究、觉生寺研究、文物保护、博物馆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本书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主动承担提升国内古钟研究以及古钟文物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
中国人的名号制度包括姓、氏、名、字、爵、謚号、职官和亲称等内容,极具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名号研究亦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传统课题。20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面世爲传统课题带来了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以清华简爲代表的战国简册,记载了大量的人物名号,爲学界研究先秦人物名号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本书在前辈学者所取
1996年,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滦县韩新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韩新庄村东南发现261座瓮棺葬。这批瓮棺葬规模庞大,时代跨度大,自战国中期持续至西汉中期,分布密集,葬具类型丰富且组合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为战国秦汉时期典型墓地之一。韩新庄瓮棺葬的发现完善了河北乃至京津冀地区瓮棺葬考古学文
本书介绍了七百多个甲骨文字,趣味地展示甲骨文中的人体形态、衣饰妆扮、饮食习俗、建筑居止、交通出行、繁衍生养、疾病死亡、田猎活动等先民生活情态。这是一本常用字的甲骨文知识普及读物,也是一部从文字形意的考释出发,与殷商时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相结合,通俗描述殷商社会的历史读物。
宗日文化是分布于青海省海南州黄河谷地的距今5100—3600年的新石器文化,是黄河流域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文化,分布在两大地理单元上,既在黄河上游,又横亘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这种地域特点决定了宗日文化本身就是黄河文化的一个地域分支,既受黄河文化的整体影响,又受青藏高原地方文化影响。具体说来一方面宗日文化受来自黄河偏低海拔
本书内容讲述:石窟寺是中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及社会价值。云南省石窟寺数量虽不多,但分布广泛、极具地域特色。2020至2021年,云南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石窟寺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专题会议部署,按照《国家文
本书选取36通清代进士题名碑作为研究对象,全书收录的碑刻高清图片,由我馆三维数字化扫描成果转化而得,对题名碑上的现存文字内容进行清晰呈现。在图像的基础上,编撰小组对石碑上记刻的各科进士题名和籍贯等信息也进行了整理,同时参考《清史稿》等相关文献,将实物与文献加以比对,摘录《清史稿》“列传”部分有确切记载的进士生平事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