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晚年书法更是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湖州妙严寺记》题额六个大字为篆书,其余整幅作品以楷书书写,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
本书为侯马盟书的书法精华的总集。侯马盟书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土以来,以其精美的朱书书写震惊考古界与书法界,并掀起了研究与学习侯马盟书书法的热潮。但受历史条件所限,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出版的《侯马盟书》均未能真实呈现侯马盟书的书法特色。本书甄选出土侯马盟书三百五十余件,以高清图版原大、扩大等方式,展现春秋时期晋国朱书书
本书收录作者的书法作品368幅,主要选取作者退休以来的毛笔练字作品,按年份顺序进行编排。内容主要包括与朋友之间的书法作品往来酬赠、祝寿条幅、横幅、诗词题字、楹联等。这些作品创作灵感均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点滴的所思所感。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怀宁(今安徽安庆)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少好刻石,工书法、篆刻。书工各体,以篆、隶为最精,颇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清李兆洛谓其书“真气弥满,楷则俱备,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对清代中
本书内容包括:故园情;山静秋清联;苏轼《前赤壁赋》;松篁兰蕙联;李白《下江陵》;佳气江入联;李白《草书歌行》;山光潭影联;春消息;唐人诗两首;精气神;涛似连山喷雪来;范仲淹《岳阳楼记》;元勋华夏联;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兰秀菊芳;春在人入联等。
《藻堂翰墨》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名誉院长、著名文史学家姚公鶱的书法集,姚公鶱书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为纪念姚公鶱先生百年诞辰,汇编此书。本书选取了姚公鶱的毛笔书法作品一百余幅,以诗词联语为主,还包括少量的书札、手稿以及题词、题签,其中有大量姚公鶱原创的诗词、临帖心得等内容,体现其较好的书法功底和文学素养,具有较高的鉴赏
“篆隶笔意”是指在今体书——真、行、草书的体势与用笔中兼有篆书或隶书或篆、隶书相杂的某些形式与技巧因素,从而在今体书法中含有某种篆隶书意趣。本论题的研究,既将“篆隶笔意”作为一种书法观念提出,首先对其作出必要的概念涵义界定,树立一个通用全文的概念应用标准。从而对“篆隶笔意”书法观念的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源溯流的论证,
《千字文》作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不仅是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在内容上熔历史、修身、政治、生活等各种知识于一炉,并通篇贯穿以统一的思想,脉络清晰,语言洗练,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乔龙泉篆书千字文两种》采用册页形式,配以界格,以吴让之、吴昌硕两种书风为基调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
本套丛书第一辑拟出版10部,以经折装呈现,均为吉林省博物院藏品珍本,版本价值极大。本册《宋拓小楷黄庭经》小楷,60行。此帖末行题:“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山阴县写”,原本为黄素绢本,真迹久佚,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且传世刻本极多。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本册宋拓小楷黄庭经以我省馆藏珍贵文物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