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司遗址乃是指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设置的各大小土司,在其辖地或治所修筑的治城、官寨、庄园、衙署、庙宇、宗祠等综合性建筑群,以及牌坊、碑刻、石雕、墓群等单独性建筑物。全书从中国土司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土司遗址的分布、类型及特征,以及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湖南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遗址、贵州遵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
本书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大兴魏善庄地区考古工作成果的呈现。大兴魏善庄地区共发掘清理古墓葬100座,其中明代墓葬46座,清代墓葬33座,时代不明墓葬21座,汉代窑址1座。发掘面积共计2150平方米。该报告共分为六大部分,全面介绍了本次考古发掘的收获,丰富了大兴区魏善庄地区的明、清时期墓葬的材料,对
本书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本书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极具建设性的观察。 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注意关联书作内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本书运用考古材料,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各具特色又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十五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2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
本书稿包含12篇文章,以部分洛阳出土的具有域外工艺色彩的文物为基础,是一本讨论洛阳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专题研究作品。书稿分别讨论了洛阳北魏永宁寺雕塑艺术,及墓葬中所出土的印章、石刻、镇墓明器、陶俑、酒具等文物中所包含的西域元素,以此管窥当时中原与西域的物质、技术、交通、文化等交流。这种具有国际背景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之
"本书为“山水舟行远——江南的景观”特展图录。展览以山水城市的概念为核心,展出以吴中博物馆、常熟博物馆馆藏为主的与江南地区历代山水审美、环境营造相关的文物130余件,使读者一览自古至今江南人如何逐步将自然环境与人工营造有机结合,实现居于城中得山水之乐。通过溯源山水精神,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江南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变迁,以更
出组卜辞绝大多数为祭祀卜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卜辞,如“卜王辞”、“王出行”“王西言”卜辞等。本书在精确分类与断代的基础上,主要对殷商祖庚祖甲时期的人物事迹、丧葬礼仪、出组一类卜辞的年代上限、新见宾出同文卜辞以及与商王行迹密切相关的“王西言”卜辞所见史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准确认识殷商中期有关政治制度及历史事件提供
法国伯希和探险队1908年继英国斯坦因之后到达敦煌。伯希和精通汉学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彻查了藏经洞文献,按照四项原则(非通行佛教经籍、有年代题记的写本、古籍和民间写本、胡语藏语写本)收买了总约8000件写本,其中4000件藏文编号,4000件汉文编号,包括粟特文、回鹘文、于阗文、希伯来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