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展示文化是艺术史学者王正华着力甚深的一大研究课题,本书即为其具体成果之展现。书中着眼于在清末民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巨变中,出自传统的文物、艺术品或艺术实践,有着什么样的命运?如何被赋予民族文化遗产的新意义?又如何接轨世界,与中国作为一个立足于国际的现代民族国家相连结? 作者在立论上全然跳脱艺术品风格与形式的讨
寻路初心:追溯上海红色谱系
本书以丰富的研究资料为基础,以口述历史、总结回顾的形式,展现了泥河湾遗址的发现、研究、保护的重大事件始末,以口述史的形式,让亲身经历和见证泥河湾考古的专家、学者追忆细节,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为泥河湾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价值传播。
本选题是绍兴越城区亭山区域考古发掘遗址群出土青铜器特展的图录。亭山遗址群为越国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因为分布于城郊,很可能是越国的一个重要“卫星城市”。此地考古发掘成果丰硕,见证了亭山及周边区域丰厚历史文化遗存,对越城区文物事业的奠基和发展,乃至绍兴古越文明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都有着重要意义。该遗址群出土了大量印纹硬陶、原始
本书分为织造、染色、添花、制衣、时尚、穿着、礼制、佩饰、梳妆九章,分别介绍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的材质、制作工艺、服饰制度与妆饰时尚。
巴国,一个神秘的古国,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中就有“西南有巴国”的记载。现代人们常说的“巴山蜀水”“下里巴人”,都是对这个古老国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该展览在多年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基础上,将笼罩在古老巴国头上的历史的面纱层层揭开。通过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一百余件套精品文物,为观众展现巴人适应环境、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
本书研究以碑刻形式存在的中国宗族谱牒,分为碑谱及其相关概念、资料与研究设计,碑谱的渊源与分布,碑谱的形制与制作,碑谱与近世族谱修撰,碑谱与近世宗族复兴,当代碑谱与宗族活动等内容,将宗族史研究与谱牒形式研究结合起来,具体考察其发展历程、形式和内容以及与宗族组织活动的内在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将对中国传统社会和宗族组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经历的最漫长且传奇的时期,旧石器时代考古是研究人类从诞生到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一门学科。人类起源与演化是科学界高度重视的重大学术问题之一。本教材突出第四纪地质学和年代学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的基础性作用,系统地介绍了早期人类体质特征演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事例,阐述了第四纪地层划分、环境变化、考古定年研究的理论与
本书是“北京文物与考古系列丛书”之一。2013年5~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丰台区亚林西居住商业项目开发建设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其第十六期地块共发掘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83座,发掘总面积620平方米,出土了陶、瓷、银、铜等不同质地文物108件(不计铜钱)。这些发现丰富了丰台区的明清考古学研究资
本书系“文物里的甘肃”丛书之一。全书以“文物为表、故事为骨、文化为心”为写作理念,从平凉众多古迹和文物中,精选东汉八乳四神博局纹铜镜、战国印纹硬陶茧形壶、唐彩绘陶塔式罐、宋磁州窑绿釉开光黑花方斗、北周天和二年慧明造舍利石函、北周青砂石佛头像等三十多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通过城市名片、文物档案、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视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