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语言研究属于汉语史研究的一个分支,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佛教研究的一个分支。从时段上说,它大致处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具有俗语言的性质,但与一般俗语言相比,它又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宗教性质的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禅宗语言与禅宗思想、禅宗史的研究有别;而作为一种宗教精神的载体,它又不同于敦煌俗语词、诗词曲俗语
本书概述了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等几位藏族大学者阐述如何拜师学习藏族传统文化大小五明,进而成为一名真正学者的方法和过程,对于广大藏学爱好者了解和研究西藏历史上众多知名学者和大师生平事迹具有重要的参考资料。
汉文《大藏经》的形成,与中华传统的思想文化背景有着密切深厚的关系。它形成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接受佛教、改造佛教以构建本土文化信仰的精神历程。举凡中国的哲学、伦理、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历算、民族、语言、建筑、风俗、中外文化交流等等方面,佛教的影响举足轻重。一部汉文《大藏经》,中华文化的渊薮,离开了对汉文大藏
《藏藏传佛奇偶高僧传略》一书,系统介绍了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以及息结派、觉囊派等教派200多名高僧大德或传教布道,或著书立说,或维护民族团结,或促进祖国统一的事迹,使读者在了解各位高僧大德的传法、修身经历的同时,也了解了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传承历史。
《动画响菩提:佛教动画的文化透视》以佛教动画为切入点,在对有代表性的中外佛教动画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佛教动画的特性进行归纳,提出汉传佛教文化对动画解析和创作具有深刻的适用性。进而主张国产动画业者只有深刻理解以佛教文化为肌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经典动画的创作智慧。
《中期密教注疏与曼荼罗研究》以中期密教注疏以及曼荼罗造像为主题,分为印度-尼泊尔-中国藏传密教、中国汉传密教、日本密教、韩国密教四个专题进行讨沦,共22篇沦文。所谓中期密教是指7世纪以来流行的真言密教和瑜伽密教,8世纪先后传入中国内地和西藏,再由中国内地东传到韩国、日本以及爪哇,出现了一批经轨注疏以及曼荼罗造像,本辑论
《华严佛身论研究》以华严经论中有关佛身问题为研究主题,分别讨论《华严经》的佛身论和中国、日本、韩国的华严佛身论,由2015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华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十篇论文及另一篇论文组成。佛身问题是确立佛教信仰的理论依据,大乘佛教认为佛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神性的如来,在时间上具有永恒性,有过去佛、现
自201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经典翻译与宗教传播禅定思想研究戒律思想与实践菩提心思想与实践和佛性研究等五届国际佛学论坛,集结论文成书四册,是为《禅定》《戒律》《菩提心》《佛性》。2016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佛学论坛以佛教的因果思想研究为主题,就佛教的因果概念、内涵、历史演变及现代价值等议题展开了系
本书共分四章,由四个主题组成,即佛教与传统社会、佛教与知识分子、禅宗与禅学、佛教历史考证。在这四章内容中,每一章都选取中国佛教史上的特定人物、事件或思想、著作,进行分析评论,并以年代先后为线索,组成一个逻辑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完整体系。*后,则以绪论的方式论述中国佛教的精神内涵与发展脉络。本书的特色是注重历史细节的考证,由
在藏传佛教中显宗拥有庞大的修学体系,其核心是闻名遐迩的五部大论: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其中中观是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本质加以探索,藏传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而《中观庄严论释》恰好为我们阐述了中观学的博深义理,帮助我们在宏观世界中开启智慧之门、明辨智慧之义。本书令人尤为称道的是揭示了中观与唯识互不相违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