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通过客观描述翻译过程中不同阶段存在的种种制约因素,反映翻译制约因素的整体面貌,为描述性翻译研究提供更为科学的视角。从文学解释学的原理出发,以系统分析为手段,对翻译制约因素的分析从描写推向解释。
本书把哈罗德·布鲁姆的诗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置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下加以考察、使得布鲁姆诗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相互解释、相互阐发。本书比较了布鲁姆诗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影响论、误读说、跨学科研究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清晰闸释了布鲁姆在作者创作、作品性质、批评方法等理论层面的创见和不足,也发掘了布鲁姆对比较文学在学科定义、研究方法、
本书是由国内著名学者史忠义、栾栋先生主编的“人文新视野”研究论文的第16辑,书稿主要包括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诗学研究、法语文学研究、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问题学研究等几个栏目,其中包含文学艺术领域内对当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议问题的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和文化解读以及国内的译介接受,还有论文探究了“问
本书分为八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文学概述;儿童文学与儿童、幼儿教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阅读鉴赏;儿童文学的创编等。
叙事人称是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是小说叙事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叙事人称,具有非自然性、非常见性、非可靠性等特征。近十年来,西方叙事学界基于西方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叙事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其中尤里·马格林、苏珊?S.兰瑟、布赖恩?理查森、阿米特?马库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同
本书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结构而成。前言部分主要是简要介绍雅各布森的生平及其学术影响,综述国内外雅各布森研究的现状,说明本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意在重返俄国“白银时代”的特定语境,检视雅各布森提出“文学性”问题的历史背景、深层内涵、深远意义及其自身的问题性;第二章重在阐明雅各布森结构主义语言
误读是20世纪文论的关键词之一,是文学阅读中最常见的现象。本书勾勒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谱系:解构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学的“合法偏见”等,描述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基本特征。重新审视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范畴语言、他者等,从语言的角度看,解构性、修辞性是误读生成的内在机制。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文本是一个他者,他者是理解的极限、形而上学的
舞台
《现代小说技巧讲堂》以十二讲的形式,从小说技巧的缘起、故事与情节、角色与身体、场面与背景、时间与空间、谁在说与怎么说、描写与抒情、切分与组合、语言与言语、经验与虚构、意图与理念、文体与风格的角度,全面讲解、系统分析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现代小说技巧讲堂》依托国内外名家名篇技巧分析,悉心追踪故事、人物和环境三要素之从体验
本研究追溯了认知叙述学的起源,论证了认知理论和叙述学结合的合理性,也确定了认知叙述学的人文学科定位。本研究以广义叙述学理论为基础,针对所有种类的叙述文本,尤其着重对小说和电影等文学艺术叙述文本的分析,力求创立能够广泛应用的认知叙述学理论。本研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叙述文本的认知图式为基础,为叙述文本建立一个包含经典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