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程以生动、简练的笔触,较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结合诸多文化事象和社会实例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是对大学本科生、专科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教材,也是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学、历史学、文学、传播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了解人类学基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2019年)结项成果。“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的理论确认、学理分析和实践确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础研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中经验路径和建构路径的探索。本书通过辨析相关基本概念和分析意识本体的基本属性,厘清核心认同的形成逻辑和理论内涵;通过历时性溯源中华
作者以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学术视角、丰富的实践经历、拉美作家特有的浪漫笔触,对墨西哥民族性进行了深刻而有趣的探讨。比如认为墨西哥男性像本国特有物种美西螈一样,具有终身的幼年性,冲动、野性、忧郁、依恋和崇拜女性……而这种民族性,在墨西哥独立以来逐渐向现代化国家演变的过程中,对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墨西哥的政治似乎永远
本书主要研究了德国现代化的历程,着重探讨了德意志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德国近代化的各个阶段,本书采用了历史、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多种方法,总结了德国在工业化、政治体制变革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经验和教训。在论述中,我们详细分析了德国精神在推动工业革命、建立现代国家制度以及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对
本成果遵循民间文学理论的原理与吸取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探讨了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体裁学范畴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影响。阐释了与达斡尔族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价值观、审美情趣的关系。探讨了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形势下保护、传承等问题,从而创建了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形成
本书为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论文集,聚焦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跨学科研究模式,突出跨文化研究视野,涉及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批评、文学人类学田野考察、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世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神话与历史/科幻、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跨文化比较等主题,展示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四川大学中国多民
书稿为国家民委“道中华”公众微信号发布的访谈录结集,全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就“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娓娓道来。其内容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该书根据中华民族突出的五性,分为“文明探源、源远流长”“励精图治、精进臻善”“各美其美、
书稿为国家民委“道中华”公众微信号发布的文章结集,全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就“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娓娓道来。精挑细选的文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据题材内容等,全书分为“多元一体”“和合交融”“历史探源”“文化共享”“文明互鉴
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第一次赋予了“中华民族”概念以现代的意义,是近代中华民族由自在转向自觉的鲜明标志;此后的20年间,即从1917年至1937年恰构成了其实现自觉的完整阶段。全书共三章,第一章为“中华民族”的概念史考察;第二章重点讨论国共两次合作,包括发动国民革命、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如何推
本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呼伦贝尔市巴尔虎蒙古族婚俗变迁过程进行调查和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建国以来呼伦贝尔市巴尔虎蒙古族婚俗变迁的历程,阐明巴尔虎蒙古族婚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重点分析巴尔虎蒙古族婚俗发生演变的原因,探索巴尔虎蒙古族婚俗的演变规律,并提出了保护和传承巴尔虎婚俗文化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