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运用水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涉猎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高效率配置的基本规律。我国自1987年在黄河流域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实行分水及之后探索水权改革以来,经过30多年的试验,取得很大成就,但带有深厚的北方特色,对南方流域的政策需求反映不足,特别是当下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的制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湖水系连通与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2018YFC0407200)”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主要以我国典型区域河湖水系为例,揭示了典型区域河湖水系连通格局形成机理及其演变规律,创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评价-治理-集成”一体化水安全保障技术,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水安全保障能力评价技术导则,建立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9章)。第一部分(第1章-第4章)介绍了全球和中国周边跨境河流基本情况、跨境河流水冲突与合作典型案例、跨境河流水资源管理相关国际公约分析。第二部分(第5章-第9章)阐述了跨境河流水合作演化的新闻媒体大数据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利益耦联关系量化评估、澜沧江-湄公河水合作演化的社会水文模型研究、澜沧江
本书以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邯郸市为研究区域,并分别选取魏县和武安市作为平原农业典型县和山区工业典型县,以GWAS模型为工具,在分析整个市域及典型县域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及需水量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尺度研究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在水资源总量和效率双红线约束下,考虑水资源的时空丰枯调剂,充分解析和对
本书以洞庭湖区及其典型堤垸、河段作为研究对象,整合、完善基础数据资料,形成以水利工程信息为特色的洞庭湖区数字化成果,并利用三维地图和中间件技术搭建水利工程群展示系统;同时通过以分蓄洪分区串联大湖模型为核心的模型组件微服务群模拟计算,实现洞庭湖堤垸分蓄洪三维情景模拟等系列应用,最终达到可实现数据-自动模拟-可视化-用户-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河湖水系网络连通性被阻断,自然水文情势改变、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河口盐水上溯频繁,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本书在系统分析我国主要河湖水系网络特征变化基础上,发展河流弹性指数,探讨河流弹性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识别影响河湖水系网络的关键要素和路径,构建基于河流弹性、生态需水、水盐平衡
水资源在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以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为例,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供需预测分析研究。主要内容为应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方法,研究北方地区县域水资源条件与开发利用状况,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预测“三生”用水量,总结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区域水资源供
本书涵盖了从水的构成、来源、形态,到气象与水、人类与水,再到水的污染与保护,节约用水、健康用水等科学知识,每一章节都力求深入浅出,既讲述科学原理,又介绍了科普小知识。同时,本著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能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掌握水资源的科学知识,激发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通过本书,我们希望激发每一位读者对水资源保护的意
《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水评估计划牵头,联合国水机制的各成员机构及合作单位共同撰写,是联合国关于水资源的旗舰报告。报告每年出版一次,专注于和水相关的不同战略问题。2020年的报告围绕“水与气候变化”这一主题,表明气候变化将影响水的可用性,包括人类对水质和水量的需要,进而潜在地威胁数十亿人切实
水资源、土地资源与粮食生产是人类生存、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具备多重因果关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我国长期具备重要的战略地位,开展“水-土-粮食”关联性研究对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5—2020年为研究期,综合运用RS/GIS技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