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修订版。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与系统研究国外历史学及其史学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同时论述了国外一些重要国家的代表性史家、史学流派和史学思潮的史学观念与理论观点,充分反映了中国学者视野中的外国历史学的学术史,也客观体现和全面总结了
本书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为大学各学科写作课程策划出版的一系列学科写作指南中的一本,该丛书作者都是各学科领域的教授或专家。本书作者曾在哈佛大学教授写作,现担任米尔萨普斯学院历史学教授。 《历史学写作指南》最初源于哈佛写作课程,第一版出版于1999年,本书是最新第六版。其不仅是一本关于写作的指导手册,还包括技术层面的写作建议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
《理论与史学》集刊致力打造中国历史理论研究的阵地。中国历史理论研究对于打通古今中外,开展长时段、大历史研究,树立世界眼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历史智慧、智力支持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以世界历史中的民族更替、大国兴衰与文明升降等时代主题为背景,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视野下,阐发并建构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以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对西方近代以来的普遍历史理念进行解构,揭示其构造普遍性的方式,指出西方近代历史哲学的文明论背景。通过儒家思想中的天经地义人情的思想传统,重建历史普遍性;以天下归仁统摄西方以自由
本书尝试以生动的论述和丰富的历史案例,以创新性的历史动力学理论,分析人类历史上帝国的兴衰,为什么一些最初微不足道的小国可以成长为强大的帝国?为什么看似稳固的帝国又总会在巅峰过后归于衰亡?作者认为,人类历史上,大多数帝国的崛起与衰落都经历着类似的周期,而以动态的视角观察人口的增减、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宗教的传播与消亡等,将
张荫麟是20世纪学贯中西的卓越代表,也是中国新史学方法论的前驱。其平生志在通史,在史学方法论和历史哲学上建树卓著。 作为张荫麟晚年拟编但迄今未出版的史学论著,本书原为四篇,现在此基础上,增补其关于历史科学、治史、历史教材编写方面的重要著译论文近20篇。较为系统地反映张荫麟关于通史编撰的重要性、史实的选择、统贯史实的秩序
《一千零一夜》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中东地区民间小说集,很早就传入了中国,带给我们的童年许多欢乐。实际上,从历史上来考察,《一千零一夜》文本的产生、编撰、流传与最终的定型,更是中期与新柏拉图主义背景下,希腊文化与中东文明互相融合激荡的结果,在《一千零一夜》的文本中,有着希腊文化的明显的痕迹。通过对这个文本希腊化痕迹的研究,
《南雍史学丛稿》为东南大学历史学科复兴进程中的学术结晶之作,荟萃三代学人研究成果,共收录专题论文19篇。全书既承继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史学之厚重文脉,亦彰显当代东大历史学系重建二十载以来的探索与突破。作者群体涵盖学科复建先驱、中坚骨干及新生代菁英,以代际学术接力之姿,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研究领域广涉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近现代
本书是著名史学家瞿林东的史学论文集,全书分为3辑,共21篇文章。主要内容是: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重点介绍刘知几、柳宗元、章学诚、魏源等史家的治史思想,提出中国史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者认为,我国古代的治史思想是一笔丰厚的史学遗产,这一宝藏尚未充分显露出它的光华,需要我们努力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