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当代著名哲学史家陈来教授多年来在宋代哲学思想研究领域发表的多篇论文。陈来教授受国际史学界认同的“内藤假说”(即“近世说”)的思想影响,指出唐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是中国“近世化”过程的一部分,认定这个近世化的文化形态是“中世纪精神与近代工业文明的一个中间状态”。故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两宋时期的哲学思想,可
本书是研究严复生平、思想及学术的珍贵资料,其中部分内容足以修正严复研究的既有成果。正集各札内容全面,史料丰富,但所署日期极简略,或竟未署,故本书除逐篇释文外,兼对各札创作时间作详细考证,均注明所考依据,并指出原收藏者徐维勤所考失误之处,同时对札中所涉人物进行简注。附集部分因内容相对单一,史料价值亦次于正集,故仅释文并简
本书收录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外梁氏生前已发表之作,体例依从《饮冰室合集》,分为两编:散篇文章入“文集集外文”,有单行本者入“专集集外文”。后者如遇未及编入原本之零篇,亦代为增补。以辑录者一人之力,穷近三十余年时间,广寻海内外文献,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有利于全面地展示作为公众人物的梁启超形象。这次增订,辑录者主要做了四
本书原是作者在光华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叙述清康熙初年以来近三百年哲学思想变迁的历史,上及顾炎武,下及王国维,将近三百年哲学史划分为复演古代学术时期和吸收外来思想时期,并于每一时期之中又详列各派和各家的学说。同时,他巧妙地运用比较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各个学派的特点,产生全局性的阅读感受。
本书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和起点,强化了谭嗣同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引领者,不屈于传统命运安排的那种桀骜不驯、绝尘拔俗的心理、情感和性格风范,展示了谭嗣同的俊逸才华、深邃思想和高洁人品。同时还展现了梁启超、唐才常、陈宝箴、熊希龄等一批晚清知识分子的爱国志士群像。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内容包括:第一章“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第二章“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苟不自新,何以获存”;第三章“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四章“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第五章“今日之竞争,不在腕力而在脑力”;第六章“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
本书内容:从事思想史与历史人物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闸释之时,如何能够运用理论框架而又不被这种理论淹没束缚,以保证历史上的思潮与人物同作为研究者的“我”的双重主体性,确实需要一种意识和方法上的自觉。杨老师对“思潮与人物”的研究,既保有自己的主体性,同时又充分尊重史料,绝不妄解。作者的研究,在一层层探讨时代思潮、历史人
本书为研究梁启超思想的专著。以梁启超《新民说》为基本史料,分析20世纪初期梁氏思想的内涵与变迁,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意义。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看,梁启超代表的是温和渐进,希望能在新旧交替与缓和之中达成近代转型,让国家走向现代化之路。作者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将这一过程做了很好的呈现,为我们了理解近代史做了一个很好的个案,也是
一代宗师梁启超的传记。从少年时期的天资聪颖、青年时期的广州求学到他北上北平的从政之路、戊戌变法后的流亡时期投笔从戎、学术研究的重大贡献等方面,全景展现了梁启超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