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世纪前后,源于印度的佛教石窿艺术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发展,最终完成了“化梵为夏”的佛教中国化历程,并在此后的华夏大地遍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本书从石窟文化传入中国开始,作者对我国境内整个石窟寺的历史发展进程做了详细讲述,细数了我国历朝历代对石窟的开凿过程,以及从建筑、造像、壁画、
“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系列画册,精选翁同龢第五代传人、著名收藏家翁万戈及其夫人程华宝,早年游历世界各大博物馆时拍摄的馆藏中国文物约353件(组),涉及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佛造像等八大门类的代表性作品,都是重要的中国文物藏品。书中不仅展示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还对它们进行了整体描述,包括入藏时间、价值认定
“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系列画册,精选翁同龢第五代传人、著名收藏家翁万戈及其夫人程华宝,早年游历世界各大博物馆时拍摄的馆藏中国文物约350件(组),涉及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佛造像等八大门类的代表性作品,都是重要的中国文物藏品。书中不仅展示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还对它们进行了整体描述,包括入藏时间、价值认定
“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系列画册,精选翁同龢第五代传人、著名收藏家翁万戈及其夫人程华宝,早年游历世界各大博物馆时拍摄的馆藏中国文物约354件(组),涉及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佛造像等八大门类的代表性作品,都是重要的中国文物藏品。书中不仅展示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还对它们进行了整体描述,包括入藏时间、价值认定
“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系列画册,精选翁同龢第五代传人、著名收藏家翁万戈及其夫人程华宝,早年游历世界各大博物馆时拍摄的馆藏中国文物约351件(组),涉及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佛造像等八大门类的代表性作品,都是重要的中国文物藏品。书中不仅展示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还对它们进行了整体描述,包括入藏时间、价值认定
“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系列画册,精选翁同龢第五代传人、著名收藏家翁万戈及其夫人程华宝,早年游历世界各大博物馆时拍摄的馆藏中国文物约352件(组),涉及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佛造像等八大门类的代表性作品,都是重要的中国文物藏品。书中不仅展示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还对它们进行了整体描述,包括入藏时间、价值认定
2002—2004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宜兴西溪遗址进行试掘和发掘。共发掘面积1000余平方米,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时期灰坑109个、灰沟3条、相关房址16座和大面积多层次建筑遗存、墓葬4座、祭祀遗迹1处。早期阶段整体面貌与骆驼墩遗址较为接近,证明了以平底腰檐釜为重要特征的骆驼墩文化(类型)在太湖西部地区的存在。晚期
为帮助读者充分认识金沙,拉近读者与金沙的距离,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金沙遗址博物馆精品器物导览手册——《遇见金沙》。全书收录了陈列馆41件(组)出土精品器物,以器物材质分类金器、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牙器,多类型高清大图配合短而精的文字解说,并标识器物在展厅的详细位置,细致呈现古蜀时代的细节,极大地拓展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暨中古考古论集》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集中讨论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制度渊源、南京麒麟铺石兽的墓主、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的名称等问题,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见解。第二部分“汉唐石刻”讨论了重庆忠县邓家沱石阙、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隋《虞弘墓志》等石刻遗存。第三部分“唐代考古”讨论了唐
元代北方地区,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市),大多是蒙古入主中原后施行统治较早的地区,也是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政治、军事等重心所在。开展元代北方地区金石碑刻遗存资料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有益于元代文史研究,便于把元代多元文化更全面地展现出来,为传承与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