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九世纪末开展基于现代仪器的地震观测以来,人们就将实现地震预报作为地震科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尽管实现地震预报并不容易,但长期以来地震学家一直没有放弃对地震预报的探索。本书是赵文津院士组织编写的回忆录,赵文津院士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在从事地质科研的几十年里,获得了很多有分量的奖项。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作者均为行业内的专家,既
丛书简介: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与国内外多所中学联合启动的“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自2021年开始,接收来自国际高中学生共同参与线上课堂,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此项计划不仅凝聚了教育、科技界的智慧和资源,而且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次大学与中学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创新尝试,致力于在真实的科研课题学习与实践中,
本书涉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内容,重点描述了目前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多学科方法,从震前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耦合的物理概念及模型出发,通过震前地震学现象的地面和卫星遥感监测进一步阐述震前过程机制,涉及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地表地球化学和电磁观测、大气/热观测、电离层观测等,并包含了各种地震活动异常提取技术和
本书系统阐述了矿山微震波产生及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从矿山微震的产生机制到传播特征,从微震波形的分类、特征提取到模式识别,从微震系统的高精度定位到煤岩动力灾害的微震响应规律及预警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对交城断裂(文水—汾阳段),开展系统、精细的遥感、地质地貌、地震地质、第四纪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和年代测定等综合方法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和判定在特定地球动力学条件和地震构造环境下交城断裂展布、结构、规模及运动性质、活动方式、活动时代等特性,根据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差异划分断裂活动性分段,给出不同活动性分段的地震
本书从地球内热的起源和传播方式出发,介绍了由地热产生的一系列的过程与现象,以及地热学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内容包括:1)岩石热物理性质和地下温度场的测量方法;2)地热数据的处理和解释;3)地壳热状态的分析方法;4)岩浆海和早期地球大气的演化及其热力学条件;5)永久冻土、温泉和泥火山等热现象的本质;5)居里不连续面的计算
本书分为4章。第1章泸定地震概况包括简介、泸定地震破坏情况、震区地震地质构造及地震历史;第2章典型震害主要介绍典型地震震害,包括地质灾害(场地灾害)以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震害、砌体结构房屋震害等结构形式的震害;第3章典型建筑震害分析,选取海螺沟管理局住宅、金山花园、磨西博物馆、中国科学院磨西基地、晓拾客栈等典型建筑
《干热岩热储体积改造技术》解析了干热岩热能获取对水力裂缝系统需求的特殊性,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干热岩热储改造技术现状,阐述了干热岩高温高压岩石力学行为、岩体变形与破坏特征、裂缝起裂与扩展特性、张性与剪切裂缝导流机制、水力压裂改造技术以及化学刺激辅助改造技术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地热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地热发电和地热直接利用两大类。我国是一个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的国家,发展地热能直接利用可以很好的兼顾资源的禀赋特点和当地的用能需求。地热直接利用的集约化趋势必然是资源高效综合梯级利用,结合当地需求定制不同开发模式。本书反映了近年来地热直接利用领域各项技术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具体包括地热供暖技术、
《高铁地震学引论》一书为国内外第一本研究高铁地震震源机理、地震波传播规律及应用的科学著作。书中集合了跨部门、多单位近4年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震源表达、高铁地震信号分析及应用、记录资料成像与反演、非对称弹性波动方程应用、观测仪器等5部分。书中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了高铁震源地震波场对地下介质结构探测及监测等变革性技术的发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