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气候科学的科普作品。“汹涌的海平面正在淹没海岸。”“飓风和龙卷风正变得更加猛烈和频繁。”“气候变化将是一场经济灾难。”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媒体、政治家和其他知名人士都宣称“科学已经定论”。事实上,从研究到报道再到大众媒体充斥了被误解和错误的信息。核心问题——气候如何应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它将带来什么影响——在很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至今已经2164年。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淮南王刘安和八公等的伟大发明创造。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依据,是根据北斗斗柄、月亮、太阳、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音律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研制出来的
近百年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年代际气候事件,引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安全。然而,目前对气候年代际变化机制的认识还不深入。本书从历史时期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出发来探讨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特征与成因,利用古气候重建资料辨识多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年代际波动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的特征;利
本书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报告和综合报告有关结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进程发展,从气候变化问题切入,介绍了全球气候治理制度体系发展、行动进程,阐述了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的关系及其背景,进一步分析了全球碳排放趋势,以及各国实现碳中和的政策措施和能源转型
本书是一部跨经济学、管理学、环境学与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专业著作,构建了一个包括经济、能源和气候等多模块的综合模型,针对中国应对气候挑战及其响应行动的特点,在综合模型构建和策略组合分析理论、方法及实践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本书基于多角度评价指标,从成本有效性和成本收益性两方面评估地区气候政策的减排表现,同时探究适应类
丛书简介: 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与国内外多所中学联合启动的“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自2021年开始,接收来自国际高中学生共同参与线上课堂,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此项计划不仅凝聚了教育、科技界的智慧和资源,而且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次大学与中学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创新尝试,致力于在真实的科研课题学习与实践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伟大科学创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南小天这一卡通人物形象为主角,通过南小天与各节气特有卡通人物和动植物形象的互动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含义和民间习俗,以及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和相应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着重介绍了每个节气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及其应对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和
本书围绕气候资源经济这一交叉学科研究主题,系统梳理了气候资源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气候资源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架构,揭示了气候资源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着眼气候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气候资源行业贡献率评估、气候资源现代经济利用、气候资源经济政策分析等前沿领域,展现了气候资源经济学的应用价值。本书既全面反映出了气
本书基于精细化气候资料,分析雄安新区的区域气候与极端气候事件的长期变化趋势,从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和严重雾霾等几个方面对未来气候风险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在评估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雄安新区可能产生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出雄安新区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实现雄安新区智能技术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编撰的第16部“气候变化绿皮书”,本书聚焦“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以落实“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和行动,对关心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