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郑州千余件碑刻拓片中遴选出三四百件套汇集成册,供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进行学习参考。本套书的出版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郑州文化遗产,多角度发掘文物的历史价值,而且可以以此为基础组织专题展览,进行对外宣传,扩大郑州的文化影响力,搭建郑州外事交流的桥梁,促进郑州文化遗产更好地活起来,更好地发挥文物的当代价值。
从1994年至2003年十年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参与了这一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从数量上和类型分析,由于库区受淹石质文物类型复杂,包括了阙、塔、亭(池)、纤(栈)道、桥梁等古建筑90处,近现代建筑物10处,石
本书稿将散见于图书、期刊、报纸、网页等处的秦封泥加以集中收集,根据学界对秦职官、郡县的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参照《汉书百官公卿表》《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等体例分部编排,收录包括部分战国秦在内的秦官印封泥、私印封泥约1800种,封泥图版超过2000幅,分为中央职官封泥,地方职官封泥,私名吉语三部分,全面搜
敦煌藏经洞的古藏文文献,被英国斯坦因(1905年)和法国伯希和(1908年)掠取多件,其中很多重要文献分藏于英法两地。英藏藏文文献目前入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本书将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对象包括全部英藏敦煌和西域藏文文献的大型图版,并对文献进行排序整理、编目和定名等研究。
黄河流域水利碑刻集成(河南卷)
黄河流域水利碑刻集成(山西卷)
本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朱雷教授2017年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吐鲁番出土文书补编”的项目成果,收录该馆所藏一批新发现、未经刊布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残片(434件)的彩色图片,以及朱雷教授对这批文书的编号、拼接、释读、定名、解题、注释等整理成果。本书可以说是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图文本)的延续,整理、研究方式和图
本书以“龙门遗粹--山西河津瓷窑考古成果展”为底本,通过150余件组河津窑址出土文物,以及80余件全国各地著名收藏机构的传世瓷品,从为瓷耀龙门、匠造瓷艺、瓷韵雅趣、瓷业流布四个单元,全面呈现河津窑址的考古发掘、制瓷工艺、装饰手段和人文内涵,以及制瓷业的兴衰和商品流布情况。
在内蒙古地区东西上百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域内,不仅有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也有山脉、湖泊、盆地和沙漠戈壁。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在其内外相互碰撞和交融,见证并参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里孕育出了独特璀璨的草原文明。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不断交流、融合,使中华文明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多姿多彩的面貌。本书以“农牧
颐和园是清代最高统治者组织兴建的中国最后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林,是"三山五园"的殿军之作,具有造园、水利、农业、军事、宫廷文化、政治、外交、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是中国历史从兴盛走向衰落、又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重要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