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从理论基础、政治定位、话语体系、实践路径、结构支撑五个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议题展开学理分析。“理论基础”篇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群际接触理论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议题展开学理分析,试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多学科的理论基础;“政治定位”篇围绕党和国家民族工作重要会议精神与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政策论述,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定位的不断跃升与功能定位的不断拓展;“话语体系”篇倡导多学科共创在理论上有解释力、在实践上有指导力、在现实上有支撑力、
本书着眼于当前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将中国精神培育作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关键精神力量,系统把握中国精神培育的目标、原则、向度和实施侧重点,将中国精神培育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本书主要包括中国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及内在机理,中国精神培育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中国精神培育,中国精神培育目标、原则及向度,中国精神培育的效能提升与实施侧重等基本内容。
作者以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学术视角、丰富的实践经历、拉美作家特有的浪漫笔触,对墨西哥民族性进行了深刻而有趣的探讨。比如认为墨西哥男性像本国特有物种美西螈一样,具有终身的幼年性,冲动、野性、忧郁、依恋和崇拜女性……而这种民族性,在墨西哥独立以来逐渐向现代化国家演变的过程中,对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墨西哥的政治似乎永远处于变革的前夜,但是每次变革总是延续此前的种种缺陷,似乎永远无法“成熟”…… 本书兼具有思想价值与可读性,是认识当代墨西哥与墨西哥人的引路之书。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16ZDA176)阶段性成果。清时期创作了体现蒙汉文化交融作品的作家,特别是蒙古族文人,因为生平资料缺乏,文字记录不完备,他们的生卒年、姓氏、家世、族属、生平经历、创作时间、本事、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等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全面考订。他们的汉文集子大多未能排印刊行,刊行出来的集子也未得到精细的校勘,存在着不少错讹。汉族文人创作的体现蒙汉文化交融的作品也尚未得到系统化的搜集、整理。清代蒙汉文学交融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便是要全面系统地解决这类问题
中华民族能够始终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儿女能够源源不断为世界文明书写中国篇章,中国精神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凝聚、铸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本书坚持问题导向,梳理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探析中国精神的世界意义,既是为了解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基因密码,也是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贡献力量;既是致敬历史、弘扬传统,也期待有助于发展创新、再续辉煌。
暂无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一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本书对于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收入本书的这些关于印度的文章,是在过去十年间撰写的,而其中约半数则是在过去数年间完成的。第一编的四篇文章概述印度争鸣传统的性质、范围和重要意义。第二编中的文章论述交流在文化的发展与理解中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16ZDA176)阶段性成果。清代八旗驻防中杭州驻防文学创作最为繁盛。本著作以杭州驻防文人诗歌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的把握上加以微观的审视,力图全面解读这一群体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进而深入寻绎清代民族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绪论:中华多民族文学视域下的杭州驻防文学研究;第一章:顺康雍——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发轫期;第二章:乾嘉——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兴起期;第三章:道咸同——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繁盛期;第四章:光宣——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衰落与重建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16ZDA176)阶段性成果。作者对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涉及社会空间与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的生成、身份认知与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的生成、乾嘉诗坛主盟者法式善的扬名心态与多媒介传播行为、道咸悲剧诗人柏葰的仕进心态与功利性传播行为、咸同显宦诗人瑞常的异客心态与情感性传播行为、光宣守旧诗人延清的旁观心态与公共性传播行为、光宣追新诗人三多的介入者心态与策划性传播行为、清代蒙古族诗人创作传播的内在规律等。
本书围绕民族学人类学学科,探讨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包括非遗、原生态文化资源、泼水节的文化建构等,也有民族文化民俗的探讨,既有理论反思,也有大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