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揭示了从最早的文明到现在科学崛起的主要阶段和转折点:科学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什么它消失了几次,它是什么时候变得“现代”的等内容,书中还探讨了当前科学中的指数级增长、好奇心驱动型研究与目标导向型研究、大科学和小科学、对科学的支持、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的利与弊等。
自然类是当代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交又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最近几十年引起了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自然类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和本质的论述,近代体现在洛克关于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的区分当中,而在当代则被密尔和蒯因关于归纳的讨论所激发。自然类的本性是什么,它在归纳、自然律和因果说明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自然类语词的意义为何,这些问题是哲学家们在探究自然类过程中的根本关切。自然类的传统解释是本质主义,但是本质主义理论被认为与科学分类实践不一致,因而出现自然类的诸多替代理论,例如
本书是系统揭示清宫物质生产的学术著作。围绕清代宫廷制造机构造办处,考证其作为御制造物机构的历史渊源,结合清宫造办处形成的原始档案,为读者呈现出造办处京城内外的全局性的作坊分布、人事运作和器物制作逻辑。 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够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全新的技术发展案例,为中国技术史、工艺美术史、艺术史和物质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借鉴,也有助于增进公众对中国古代宫廷技艺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是作者在科学哲学领域,从70年代至今思考进路的总结性著作,以系统论方法贯穿多个科学领域,涉及唯物论、辩证法、逻辑悖论、认知科学等等,进而对生命的的起源、生长和老化机制,进化论等进行论述。作者吸取了系统论、控制论等20世纪新兴方法论科学的成果,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组织系统理论,不仅完善了其科学表述,还试图去解决辩证理性中“客观性”和“发展悖论”这两方面的哲学难题。对于如何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论去分析古老的哲学命题,本书是一个重要范例。
现代社会技术化是一场涉及领域和层次广泛、途径和环节众多的复杂的技术社会运动。本书在广泛吸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技术化现象与进程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社会技术化过程为中心线索,以社会技术形态及其建构与运行、社会技术化模式与机理以及衍生效应等相关问题为探究重点,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着力探索现代社会技术化的特征、规律、机理、衍生效应、矫正策略等问题,致力于打开现代社会技术化“黑箱”,初步建构社会技术化的理论体系。
本书出版的目的在于确认科学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史能说明美国历史的若干中心内容。作者研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科学思想已几十年,早就看到他的人口统计学理论影响着他的政治思想。作者试图寻找科学和他政治生涯的关系。作者从寻找宪法中的牛顿学说的证据,看宪法在何处有意或无意地模仿了牛顿科学。最后在伍德罗·威尔逊的著作中找到这种说法的出处。发现在那个年代的人如詹姆斯·威尔逊和托马斯·波奈尔如何运用科学。论述了在二百多年前,美国初创时期他们的奠基人就已经意识到:科学在思考围绕我们的世界、阐明学说和为他们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技术统治的世界,个体被定义为一个完全可通约的占位符,就像仓库堆里的一块木材,计量单位前的一个数字,重要的不再是个体的可能、负责、意义,而是有一个随便谁占据那个位置。 本书提醒我们这种技术构建的实在体系是一种偶然,我们总是有能力超越社会背景的规定,调整自己的实在设定,哪怕历史说我们陷入了无力的困境。 本书为最广泛、最悲剧意义上的被历史和当下打败的人而写。不管我们处于怎样的历史情境,而且即便我们对自身在宏观尺度上改变力量平衡的能力完全失望,总是可能赋予自己另一个实在,另一个世界,
"《自然史》是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著作,他以丰富的事实材料,展现了地球、人类和生物的演变历程,肯定了人类的改造能力。本书在原书的基础上,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述《自然史》的精髓,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插画为孩子们勾画出一个真实且辽阔的世界,为万事万物赋予有趣灵魂。跟随布封,我们将观察大地、山脉、河川和海洋,研究地球环境的变迁,感受生命的脉动,探索人类的本能和本性。从浩渺星团到微观细菌,从热带雨林到寒冷极地,开启孩子对五彩斑斓世界的想象,帮助孩子真切感知自然之美。 第一册《多彩的动物》以生动的
本书是亚历山大·柯瓦雷关于科学革命主题的论文集,共收录了六篇以科学革命为主题的论文,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科学思想史编史学纲领与科学革命观的深刻见解。前四篇围绕伽利略所发动的科学革命而展开,后两篇则分别与伽桑狄和帕斯卡有关。柯瓦雷在这六篇论文中运用标志性的概念分析法,认为科学的进步体现为概念自身内在和自主的逻辑演变,主张“人类思想的统一性”,反对经验主义与工具主义,强调理论高于实验,科学革命的本质在于自然的数学化。
本书是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师部分已发表论文的文集,全书包括自然辩证法、系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实践哲学、产业哲学和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六部分,各部分在学科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过本文集,读者既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教师们关心的学术热点问题,也可以看到研究水准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