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钨、钼和铼三种典型的难熔金属,结合典型难熔金属制品的制备及组织性能调控,介绍难熔金属的性能及主要应用、粉末制备及成形技术、烧结致密化及组织性能调控,以及钨、钼和铼的形变加工。全书共六章,首先概述三种难熔金属的基本性质与应用,以及难熔金属制品的制备工艺。其次介绍难熔金属粉末制备方法、粉末掺杂方法、粉末预处理方法,分析成形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阐述难熔金属的烧结致密化及其组织性能调控方法,重点介绍无压两步烧结技术和大尺寸制品的烧结致密化及收缩变形控制方法。最后重点介绍难熔金属钨、钼和铼在形变和
转炉作为钢铁冶金的核心工艺装备,存在大量余能、余热难以高效利用的问题。本书针对氧气转炉炼钢工艺,抓住转炉煤气间歇性、多尘性、爆炸性的特点,从理论上阐述了转炉煤气节能降碳原理,包括煤气波动与多尘特性、爆炸机制、放散煤气有组织燃烧和催化燃烧;从工程技术角度提出了全干法节能技术的实现途径,包括转炉煤气遏爆技术、急冷换热器清灰技术、煤气余热高效回收技术、转炉余能利用控制技术以及转炉节能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全书分三篇,共20章。第一篇(第1~3章):电沉积原理装备和工艺简介、电沉积有关理论问题、电沉积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领域。第二篇共6章(第4~9章):表征电沉积材料化学成分的主要测试分析方法;表征电沉积材料结构的主要射线衍射测试分析方法;表征电沉积材料显微组织形貌构的主要测试分析方法。第三篇共10章(第10~19章),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电沉积材料的制备、性能和现代测试分析与表征,以此示例。第20章《电沉积材料研究的新进展和展望》算是全书的总结。
本书系统介绍了复合铁酸钙的生成和结构演变规律,明确了体系的高温物理化学性质;针对烧结工艺中的同化现象,阐明了各成分在铁酸钙中的溶解度,从固液界面化学反应的角度分析了脉石与铁酸钙的润湿行为对同化过程的影响。钢铁行业目前面临“双碳”目标任务,为实现未来无碳烧结技术,本书还对超声波下铁酸钙的生成与结晶行为进行了讨论,并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讨论了烧结工艺优化控制的因素与方向。
本书结合作者十余年科学研究和实践,以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为对象,系统阐述了动力电池电化学阻抗技术原理、模型描述、获取方法、测量系统及其在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预测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本书面向电池管理技术领域,突破电化学阻抗技术的实验室应用局限性,可用于指导电化学阻抗技术的工程应用和实践。
本书从实际钢铁企业炼钢-精炼-连铸生产调度的优化问题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该生产过程中的多重性能指标、复杂约束条件、多种扰动因素,深入研究钢铁企业在不同工况下炼钢-精炼-连铸的生产调度优化数学模型的搭建方法及其求解策略。
本书主要介绍了钒资源的相关概况,钒的基本湿法冶炼工艺,钒铬渣浸出动力学模型,工业中钒铬渣的一些分析测试方法,工艺优化法-响应曲面法,多种钒铬渣湿法浸出工艺,利用三聚氰胺回收钒离子,利用三聚氰胺分离回收钒铬渣浸出液中钒和铬等。本书系统性强、内容丰富,对钒铬渣的资源化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可供科研院所及钒铬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的相关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氢冶金技术进展及关键问题》主要阐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在氢冶金这一低碳发展领域的既有成果和未来路径。本书针对氢冶金在我国推广应用存在的大规模低成本制氢、高品位氧化球团等关键技术问题,跟踪分析和比较研究了国内外氢能制备、高品位球团生产、氢冶炼技术在基础研究、制造技术、产业应用、实际评价等方面出现的新技术、新发现、新趋势,提出相关的建议,为我国氢冶金领域的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提供技术参考和方向性指导,引导相关产业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提高相关科研领域的科学预见性和我国
本书面向“双碳”目标下冶金行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求,针对不锈钢渣中铬赋存物相杂、富集程度低等问题,聚焦铬污染源头阻断理论技术前沿,概述了不锈钢渣处理方法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不锈钢渣相稳定性和铬赋存行为,着重探讨了铬稳定化控制关键难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熔渣改质、冷却制度、搅拌处理等对不锈钢渣结晶行为的影响规律以及对铬赋存状态的作用机制。
本书针对SiCp/Al-Si复合材料制备及加工过程中微观组织、界面结构及性能难以控制的难题,介绍粉末冶金法制备工艺,采用碳化硅预处理、基体微合金化、稀土氧化物变质及细化处理等措施制备了SiCp/Al-30Si、SiCp/Al-19Si-Cu-Mg、氧化态SiCp/Al-19Si-Cu-Mg、纳米SiCp/Al-12Si-Cu-Mg复合材料。本书阐明复合材料微观结构演变规律、界面结构及增强相特征与性能的关联性,揭示了基于界面效应与第二相协同作用的强韧化机制,实现轻质高强低膨胀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