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的孤本文献西夏文《性海圆明镜知足》(Инв.№2541)是辽代通理大师所著的一部佛学著作,传入西夏后被译成西夏文,汉文本佚失。由于此部著作为西夏文孤本,无其他文本对勘,且最后7页为草书书写,解读难度较大,此前未有相关研究。
本书从作者近年发表的论文中选取了18篇有代表性的成果,所利用的出土文献分别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大部分内容与前诸子有关。其中清华简是作者近年研究的重点,例如论证《保训》的“中”就是“公平公正”的理念;主张《心是谓中》属于前诸子的心论与命论;提出《汤在啻门》具备五行的早期形态;通过《汤处于汤丘》考察了“和”的思想;通过《殷高宗问于三寿》考察了黄老道家的早期形态。作者坚持从文本到思想的研究路径,先对文本做出详细分析,然后对其思想进行严密
。
“中国符号”系列丛书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乐器、神话、剪纸、匾额、书法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历史和思想流变,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本书介绍了中国匾额的产生、发展、形成、完善、繁盛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匾额的艺术表现书法以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带领读者领会中国匾额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与自信,领略中国额的艺术之美。
“中国符号”系列丛书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乐器、神话、剪纸、匾额、书法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历史和思想流变,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本书概述了中国石窟的起源、类型等,介绍了中国石窟的发展、分布以及各个时期和地方石窟的特色,展现中国石窟与建筑、宗教、绘画等的关系以及艺术风格,带领读者体会中国石窟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完整呈现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25件国宝的故事内容,以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引领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此外,图书增加了大量有关文物的制作工艺、相关中国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的辅文,使本书更具人文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使历史文物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继纪录片后,能对文物传奇、历史探索、中华文化有更为深入的探寻。
长江流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本书选取了古陶瓷艺术作为切入点,探讨了长江流域古代陶瓷艺术的起源、发展及流变。全书以时间为脉络,分为四篇,以典型地域陶瓷为代表,论述并比较了该地域陶瓷艺术的不同特征,并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特点,分析其所蕴含的审美意味,指出其对长江流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然后选取了一些典型窑址与器物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揭示了长江流域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对于当地陶瓷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书是“南海Ⅰ号”海洋出水金属文物保护研究课题之成果,围绕海洋出水金属文物的腐蚀与保护展开,系统总结了金属文物保护的方法与技术,以“南海Ⅰ号”沉船作为案例,开展了相关腐蚀防护研究,开发了金属文物缓蚀新材料和新工艺,形成了新型缓蚀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本书以铁和铜制品为主,主要内容有海洋出水金属文物情况概述及腐蚀保护方法、海洋出水金属文物腐蚀产物情况和腐蚀机理及影响因素、金属文物除锈方法、金属文物有害盐脱除方法、海洋出水金属文物缓蚀技术、金属文物的封护技术。本书可供从事文
这是一本结合了国宝文物与手账记录功能的特色文创书籍,博物馆手账,按照历史年代表为序,展示了近90家博物馆160多件国宝。本书以中国历史为线,以文物为镜,管窥传统文化,唤起中国人最深层的文明记忆,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通过日历这一载体,不仅仅介绍文物、传播历史知识的经典,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这些博物馆当中,既有声名显赫的国家级大馆,也有静谧偏远的县级小馆,都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沧桑;这些文物里,既有万众瞩目的明星文物,也有古人所用的日常物品,都映照着文明的辉煌与荣耀。本书
丛书简介: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与国内外多所优秀中学联合启动的“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自2021年开始,接收来自国际优秀高中学生共同参与线上课堂,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此项计划不仅凝聚了教育、科技界的智慧和资源,而且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次大学与中学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创新尝试,致力于在真实的科研课题学习与实践中,为中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北京大学的强大教授团队亲自设计并讲授的课程,不仅旨在巩固中学生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中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科学家精神,激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