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可以追溯到哲学产生以前人们在思考身体和灵魂的关系时,这个问题就算出现了;说它年轻,是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对它的研究仍然算不上成熟。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实体二元论、属性二元论,以及还原论、非还原论等理论模型,还在科学领域产生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和研究方向。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心身关系和心理因果,以心理因果的排他性困境为载体和线索,将心理因果问题的实质归结为我们应该接受何种心身关系模型的问题。围绕心身
本书围绕立命这样一个人生最根本、最终极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试图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向提供一些有益探索。本书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系统性,涉及很多国际、国内的学术前沿话题和最新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的研究视野十分开阔,研究领域和方法可说是博古通今、融贯中西。本书是作者对人之为人安身立命之思考的体系化呈现。对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大有裨益,对文化爱好者和学习者来说如获至宝。
本书整合多种资源,创新生命教育的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生命教育研究,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融入大学生活跃的各个场域,推动大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本质化认知、对社会生命的体验式融入和对精神生命的无限性追求。 全书就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然考察,从理论和实践基础、构建原则和模式设计、模式运行分析和保障等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与运行进行总体阐述。并通过
本书以这只老鼠在迷宫里的视角,通俗地解释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一些重要思想,尤其是《存在与虚无》中的思想,比如何为“存在决定本质。”“意识是对对象的意识(意向性)”,何为自由、责任、与他人的关系,何为人生的意义等话题。书中另有哲学家加里·考克斯(GaryCox)所作的导言,以及加拿大布洛克大学哲学教授克里斯蒂娜·戴格(ChristineDaigle)的后记。
与主张虚无主义必须被克服的一般观点不同,本书主张虚无主义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它必须悖论式地保留于西方当下的哲学与文化中,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基础主义,而虚无主义如果被根除,就会招致一种新的基础主义,一种可能比第一次启蒙运动更危险的新的启蒙运动。这里的虚无主义当然不是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意识形态,如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反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反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等,而是后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是专注于虚无本身且自我指涉、自我解构的意识形态,因为只有
形而上学是研究何物存在及存在物之关联的哲学领域。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形而上学这一迷人领域及其分支,涵盖了存在、物质、时间、可能性、因果关系、自由意志和社会本体论等主题。很多发人深思的哲学问题,如“自然规律决定了一切吗”“时间在流逝吗”“福尔摩斯存在吗”等,都在书中得到了精彩的辨析,令读者得以一窥哲学的堂奥。
求是、求真乃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最核心的本质,而且这一思想和精神在西方哲学中是一脉相承的。本书论述了巴门尼德、柏拉图、波爱修、托玛斯?阿奎那、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西方主要哲学家关于是(tobe)与真(truth)的论述,整体上提供了相关讨论面貌,并基于这一讨论提出自己的相关看法和论证。本书提出,在西方哲学讨论中,应该把being译为是,而不是译为存在,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being,并且应该将这样的理解贯彻始终;应该把truth译为真,而不是译为真理,应该在是真的这种意
本书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弗雷格等哲学家关于形而上学的相关论述,将形而上学的面貌展现出来,并揭示它的性质和意义:第一,形而上学是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第二,形而上学与语言相关,与逻辑相关;第三,哲学就是形而上学,与加字哲学相区别,即形而上学是先验的,加字哲学是经验的。哲学的本质是逻辑,重要的哲学(形而上学)问题要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这种研究是当前思想文化中较为欠缺的东西。本书的读者对象为高校哲学学科教学科研人员、人文学科本科生及研究生等,本书也适用于对人文学科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演进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谢林早期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作。谢林本人对这部著作同样十分重视,他在晚年撰写的《近代哲学史》里明确指出:“如果你们……想要准确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学的逐渐发展过程,那么我只能推荐他去研究这部《先验唯心论体系》。” 在这部著作里,谢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二重性结构,经过无意识地生产出外部世界而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过程,进而建立了一个包揽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目的论,并且以艺术哲学为封顶石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作为谢林早期哲学的枢纽,比他
本书作者安德森用一种大写意式的粗犷笔法,粗略勾勒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文化,把具有种种倾向和内在差异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人物,置于统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之下,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了广泛论述和评价,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思想界提供了一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安德森在介绍和探讨西方马克主义的过程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为指导,在大量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著作的基础上,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展开他的思考和分析,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和赞扬,这为我们正确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树立了一个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