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是已经被公认的社科名著,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必读之书,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书中描述了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是根据对我们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理论研究丛书系列图书中的一卷。本书深刻研究了新时代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力求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出发,在理论层面剖析问题原因,并能够从实践角度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创建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和精神氛围,将农民群众的力量集中到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中来。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为市场,到底何谓市场?学界的争议较大。通过学术史梳理,市场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流变,经济学追逐单一自由的市场,人类学通过嵌入性视角拓展出多元市场,新经济社会学诉诸市场的社会结构。然而将这些理论分析当代的中国市场时,均存在与事实的不符。缘由在于,一方面当代中国有着明显的市场政体特性,即体制转型的推动;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实践高于既有理论,即行动者在摸着石头过河。基于此,为了洞悉中国的市场实质,本研究提出制度行动的分析框架,即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动、自下而上的行动策略、两者聚合发力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乡村振兴的意义和要求;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乡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农村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文明的概念;乡村文明建设的路径。
本书基于“嵌入性”概念和理论发展脉络,建构了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新的分析框架——城市嵌入性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城市嵌入性包括城镇劳动力市场嵌入、城镇社区嵌入和城镇文化嵌入三个方面。这一分析框架强调,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并非简单是个体对经济社会收益的理性追求,也并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结构和制度安排,而是取决于个体条件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结果。
本书找回了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乡土性”,超越既有的“城市融入”单向视角,厘清了农民工社会经济融合、社会网络和文化适应以及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社会融合各维度影响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机制,并据此提出旨在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和心理健康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发现农民工仍未完全融入城市社会且与乡土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社会融合的“乡土性”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本书相关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对城乡融合发展和健康中国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本书综合运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建立了农民工集体行动的新分析框架,把集体行动分为常规型集体行动和自主型集体行动。研究发现,农民工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合法化机制、心理动员机制和共意达成机制。农民工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调适需要通过律师干预来建构法治思维、通过社会融合建构政治心理共同体、通过治理吸纳培育政治信任感。
本书在相关文献梳理和概念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新农民群体乡村社区认同感的现状及新媒体空间参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鲁南和苏北两区域的新农民群体为例,实证探讨新媒体空间参与与乡村社区认同感的相关关系,诠释被研究对象新媒体空间参与动机、行为对乡村社区认同感的影响;最后,利用框架理论和扎根理论,探讨增强新农民群体多村社区认同感的乡土文化新媒体空间传播策略、新媒体议程融合策略、新媒体媒介管理策略、新媒体产品生产供给策略。
费孝通(1910—2005)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乡土中国》《乡土重建》《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年度马林诺夫斯基荣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年度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获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年度亚洲文化大奖。《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是已经被公认的社科名著,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必读之书,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书中描述了农民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