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许广平大量回忆鲁迅的散篇文字中精选编辑而成,全书共从五个方面体现许广平眼中的鲁迅先生,如,工作创作中光芒异彩、对待朋友生死不渝、生活中的先生一切都很简单,家里家外是战士更是父亲等,可以说,凡有实在内容的,均收集在内。 许广平是鲁迅先生最后十年的生活伴侣、写作助手,是鲁迅先生各方面的最知情者,她的回忆文章具有他人无法比拟的权威性。她写出了鲁迅先生作为学者、伟人的一面,也写出了他作为朋友、丈夫、父亲和儿子的普通人的一面。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资料翔实,文笔生动,是了解鲁迅和研究鲁迅的可靠参
本书主要借助我苏东坡之口讲述苏东坡生平之事。主要内容由九个章节组成,前八章重在写实,尽量用比较轻松的笔调叙述苏轼的一生概况;最后一章截取苏轼生平传闻逸事,更是有趣。本书在叙述中不时选用苏轼生平诗词文作品,巧妙地或借我之口、他人之口分析评价了苏轼的一些重要作品、思想和为人。使人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关于古典文学的熏陶,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苏轼其人。书中间或选取了一些苏轼曾经去过的景点予以介绍,增添了故事的落地感,读者可以跟着这本书去追寻苏轼的踪迹,感受一下苏轼的遗风。本书的特色在于语言诙谐、寓诗词学
《郭沫若研究》作为郭沫若研究会的会刊,是以郭沫若及其著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刊。本书为2025年第1辑(总第20辑),收录论文凡22篇,涉及史学研究、文学研究、古文字学研究、翻译研究、思想史研究以及史料辩证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论之有物。其中,2024年是《甲申三百年祭》出版八十周年,本辑特约三篇文章组成专栏。“文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历史剧《屈原》,如《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戏曲改编的“全景图》《冤案模式与政治伦理悲剧——对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再考察》《“屈原阐释”的历史化与
“洪武”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使用的年号。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对朱元璋个人来说,从赤贫到天子,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元末农民起义把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颠簸出来,朱元璋则凭借善于争取人心、优待知识分子、大局观极佳等特质成功登上帝位。 在传统中国,统治者的个性、经历、文化水平等往往决定了其统治风格。一方面,底层的生活经历使朱元璋格外体恤农民。他轻徭薄赋,创建与推行各项福利制度,缔造了一个很长的和平时期。另一方面,他管理国家肆意蛮横、思维僵化。朱元璋的统治模式,使洪武时期乃至整
他是清末秀才,又学新学、兴办教育免学费, 他是中国尤其早的记者,晚清留着长辫就开始采编, 他为严复印过《原富》(《国富论》)的早期版本, 他给还没崛起的商务印书馆支过招, 在他笔下,原来 晚晴时候,从苏州坐船到上海,需三天两夜; 《悲惨世界》初译本居然是苏曼殊和陈独秀合译的; 《晶报》,原来是因为三日一刊,才叫《晶报》 …… 《钏影楼回忆录》是民国时期通俗文坛盟主、近代知名作家兼报人包天笑在晚年时写的回忆录,回忆了他亲历的近百年时光。 前半部分叙述其家庭、旧苏州风土,细腻笔调颇似同为苏州人的归有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19个专业大类共97个毕业生各行各业成长成才的群像故事。每个故事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主要按照初/高中时期、中/高职时期、工作时期的成长脉络娓娓道来。本册为下册,共51个故事。他们中有“植物克隆”的农技师、祖国镍都的采矿人、巾帼不让须眉的乡村圆梦人,还有大山深处的“逐梦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等。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职校生的百样人生和追梦故事。文中还设置了“职业指南家长选读”“核心能力模型”“工作后需要的职业类证书”“进修学习路径”“主要就业方向”“主要专业能力”模块,指引
本书是一部汇编作品,收入了许寿裳、郁达夫、萧红等人回忆鲁迅的所有文章及与鲁迅有关的书信。本书中所选文章的作者都是和鲁迅先生交情匪浅的友人。比如许寿裳,他与鲁迅有长达35年的友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郁达夫和鲁迅为文坛密友,1928年两人合编《奔流》和《大众文艺》。萧红和鲁迅之间有师生之谊也有传承之道,鲁迅的欣赏、奖掖与扶持,萧红的早慧、勤勉与感恩,构筑成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感人佳话。本书所收录的文章,资料翔实,文笔生动,是
值全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际,本书以曾为中国科教兴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教育家、科学家叶企孙先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杰出表现为线索,探索建设一流大学的奥秘;以他曾经在科教兴国中发挥的卓越成效,追溯探寻科教兴国的密码;以几所学校在科学教育中传承叶企孙精神的新探,展现当下如何开展好科学教育,培育科学新人。本书作者的相关研究揭示出科教兴国既需要探新,也需要传承;科教兴国是目标,是途径,更应是行动。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激发更多的有此兴趣和志向的人在遵循科教兴国的规律、更好地使用科教兴国密码的基础上思考与行
《英烈与纪念馆研究》由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创设,致力于为文博行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新时期纪念馆优质发展。创刊出版社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主设栏目包括近代历史、英烈往事、文物集藏、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内容涵盖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博物馆(纪念馆)发展前沿、文物/遗址/纪念设施的保护与利用、多样化的主题宣教活动等。
邓嗣禹(1905-1988),被国内研究学者称为中国文化与学术"走出去的先驱者,中国早期最有成就的留美学者之一。他为20世纪中国文化和学术走向世界,以及国际汉学的发展曾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邓嗣禹太平天国研究,从不同角度评论英译《颜氏家训》的硕士论文,相继发表有9篇,博士论文正在撰写过程中,其他相关研究文章不计其数。为了进一步方便国内外研究学者开展研究工作,现将《邓嗣禹回忆录》《邓嗣禹学术年谱》合为上、下卷出版,作为集中展示邓嗣禹研究的学术丛书,以期为国内外史学界、对外汉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