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是造成工程结构地震破坏的原因,定量评估地震动对结构的破坏作用对于合理选取设计地震动进行抗震输入非常重要。全世界地震工程科学家和工程师面临的一个始终未解决的难题是:怎样科学地评价地震动对工程的破坏作用,以及怎样对迄今为止实际记录到的大量强震动记录按其对工程破坏强弱进行比较和排序。本书从地震动记录本身特征出发,逐步介绍了地震动参数计算、不同结构的类别划分、地震破坏机制分析、地震动破坏强度定量排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基于超越概率的地震动破坏强度确定等方面的内容。
丛书简介: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与国内外多所中学联合启动的“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自2021年开始,接收来自国际高中学生共同参与线上课堂,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此项计划不仅凝聚了教育、科技界的智慧和资源,而且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次大学与中学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创新尝试,致力于在真实的科研课题学习与实践中,为中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北京大学的教授团队亲自设计并讲授的课程,不仅旨在巩固中学生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中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科学家精神,激发对科技前沿的热
我们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吗?为什么是地球上孕育出了生命?太阳如何诞生?地球又如何形成?最早的地球生命又是于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出现的?火星上是否真的曾有生命存在?未来人类应该如何寻找地外生命?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认识这门新兴的、高度跨学科的天体生物学。本书以追溯地球生命的起源为主线,综合了天文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各种理论假说,从天体生物学视角重新审视了年轻太阳系的演化、早期地球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生命的起源,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使得地球孕育出生命的14个重大
《干热岩热储体积改造技术》解析了干热岩热能获取对水力裂缝系统需求的特殊性,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干热岩热储改造技术现状,阐述了干热岩高温高压岩石力学行为、岩体变形与破坏特征、裂缝起裂与扩展特性、张性与剪切裂缝导流机制、水力压裂改造技术以及化学刺激辅助改造技术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本书系统阐述了低低跟踪卫星重力测量技术基础原理、卫星重力数据处理技术等,主要涵盖了低低跟踪卫星重力测量基本原理、载荷数据预处理技术、卫星载荷定标方法、重力场反演理论方法、时变重力场滤波方法和卫星重力应用等内容。重点是从基础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角度论述原理、数据处理方法,揭示低低跟踪卫星重力测量机理,挖掘低低跟踪卫星重力测量数据科学应用潜力。
全书讨论6种线性组合和10种面积组合,阐明线性组合“方向特性”的物理实质,指出过去关于线性组合的一些误解或不严谨观点;首次详细介绍等腰梯形加权组合响应和脉冲波线性组合响应;系统介绍10种面积组合中9种的普适性组合响应函数,并从理论上分析各种面积组合的特点和优缺点,分析鸟爪形组合等“异形面积组合”的固有缺陷及其衰减干扰波的优势;指出某些异形组合的等效检波器位置的不确定性,并可能存在异常点。
每次大地震之后,整个地球都会像铃铛一样响彻几日。在世界各地的地震台站上都可以观测到地球整体的自由振荡或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面波。在本书中,F.A.Dahlen和JeroenTromp系统阐述了全球地震学的理论方法,描述了用于确定地球内部三维结构和震源机制的简正模式及体波和面波方法。作者对全球地震学研究的历史以及取得的主要理论和观测进展进行了全面介绍。
本书分为上下册,以地震学中经典的Lamb问题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了地震学的基础理论以及Lamb问题的两种解法。上册介绍了理论地震学的基础知识,并在回顾Lamb问题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Lamb问题频率域解法的基础理论和数值实现;下册主要探讨Lamb问题的时间域解法,运用Cagniard-deHoop方法,首先对二维问题得到闭合形式的解答,然后对三维问题,在得到积分表达的基础上,分别针对三类Lamb问题以及推广的运动源Lamb问题做细致的分析,最终得到时间域的广义闭合形式解答。本书对理论和方
生物地磁学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本书系统总结了生物地磁学的重要研究进息。内容聚焦地磁场变化影响生物圈的作用过程及规律研究,梳理总结了地磁场极端变化、动物地磁导航行为和机制、生物趋磁性起源与演化、生物响应极端弱磁场机制、生物源磁性纳米矿物及其古地磁学和生物医学应用等研究中取得的系列原创性成果。本书涉及的内容具有国际前沿创新性,跨越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兼具广度与深度。研究对象从微生物到动物,研究尺度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研究内容从行为效应到分子机理,研究范畴从基础研究到前
本书主要介绍四川省地热地质概况、地热资源类型及分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地热资源量、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典型案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前景等,全面系统总结了四川省各地区、各类型地热资源特征和开发潜力,有利于推动四川地热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转型、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