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期望集合全球各国之力,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2℃之内。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吗?气候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吗? 不平等、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极端天气频发……在这个碳排放不断增加的世界里,未来的前景似乎有些暗淡。然而,生态现代主义者依然对未来抱持着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技术创新和人类的普遍发展是一个生态充满活力的未来的关键,主张用所有可用的技术包括核能、生物合成乃至其他尚未被发明的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他们也认为,田园牧歌式的环保观念并不符合人类追
本书简要介绍了非线性生物动力系统的基本建模思路、理论研究方法、数值实现方法。同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生物动力系统中存在资源有限现象的必然性,以及资源有限在种群动力学、传染病动力学、生物资源管理、有害生物控制等领域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非线性因素对固定时刻脉冲、状态依赖脉冲、Filippov切换系统等非光滑系统的影响。为了方便读者和本书的完整性,本书还给出了基本的数学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数学、生命科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和公共卫生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生物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生物数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学
本书以“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为总体框架,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从基础理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系统探讨土地利用、植被恢复对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与调控。在介绍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尺度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土壤水分的影响,揭示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与权衡协同机制,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调控策略,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书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向度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系统阐发历史唯物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论证其作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科学理论工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而确立一种能够反映生态问题本质的、便于正确把握生态问题复杂性的总体范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和运用生态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生态问题的具体成因,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参与全球性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释疑和具体指导。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然成为践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研究方向。当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负担超出生态环境客观承载能力和恢复能力时,需要及时用科学的发展方式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永续持久的发展,守住发展和环保两条底线,坚持生态文明先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解决当代与代内公平问题。因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支持。本书研究
本书首次出版于1979年,是生态学的开创性著述。现以生态学家克里斯蒂娜·艾森伯格的新前言开篇,这本关于生态系统和动物种群的透彻研究比以往更具启发意义。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多不同种类的昆虫?为什么知更鸟在巢中同时只有几只雏鸟的情况下,数量年复一年地保持相对稳定?保罗·科林沃在这本通俗易懂的书中追溯了生态学家对这些以及更多其他问题的探索。他为这一主题带来了深刻的知识和热情,将鼓励人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并激起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
该著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原则,系统研究并论证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思维,提出并论证了生态哲学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方案”,在拓展生态哲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同时,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哲学研究新领域,增强了生态哲学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前沿性和可操作性。专著的篇章结构:围绕“基于生态哲学的高质量发展‘江苏方案’研究”,首先研究了生态哲学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形成了专著的导论部分;第二,研究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本体论,在系统阐释经
生态美学研究丛书共三本:《生态美学引论》以生态实在论为哲学基础,以生生理念为价值导向,以身心境三元模式为思维范式,勾勒出生态美学领域诸核心问题,创造了文弊等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标识性概念;《西方生态美学史》统揽西方生态美学70年发展历程,涵盖英、法、德、意、西、俄等6种外语的手文献,剖析了西方生态美学三条建构路径,即哲学思辨、生态艺术理论与环境实践;《环境美学概论》构建了环境美学四元模式,即环境审美对象论、环境审美方式论、环境审美价值论和环境审美设计论,展示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与联系。这套书从
在地球上。超过97%的水都是海水,淡水只占地球的3%。而淡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地下水储备成为人类需要的资源。《沿海地区海水侵蚀问题模型的数学研究》主要研究了海水侵蚀问题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关模型下非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存在性以及参数识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