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是事实还是想象?对某事感觉好或感觉不好意味着什么?这本实用、有趣且可能改变人生的书提供了答案:直觉是真实的,基于科学,可以成为你的超能力。 每时每刻,我们都会吸收大量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但只有部分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其余信息并没有消失,学会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将使你做出更好、更快的决策。 直觉曾挽救生命、免除灾难,也推动了无数创新决策的诞生。有些人很善于运用直觉,但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培养并相信它。关键在于,满足某些前提条件,以避开误直觉的陷阱。神经科学家乔尔·皮尔逊将其总结为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Agamben)自1995年开始的“神圣人”(Homosacer)系列标志着当代思想的新方向,而本书则为这一系列画上了圆满句号。在前8卷的考古学研究之后,本书对近20年来引导研究进入未开发领域的思想和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和界定,这些思想和概念的边界与身体、技术和景观的新用途相吻合。在书里,阿甘本从“使用”“本体论”等角度切入,对“生命”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探讨。
本书主要为作者近年来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科学》《中国德育》等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基本观点包括:教育是一项成全生命的事业,教育学是一门成全生命的学问;教育必须面向人的身体,面向人的心智,面向人的灵魂;教育必须育体、育智、育魂,必须成全人的体力、脑力、心力;学校必须教会学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享受生命的每一阶段、每一时刻,让幸福之花自由绽放。 本书作为福建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课程《生命教育》教材使用,会进入本、硕、博相关课程的推荐书目。
本书主要结合文化、政治、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这几个核心关键词,以典型文化理论家为个案,对文化政治的语义内涵及其理论的知识谱系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共设置6个栏目,分别为: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议题述评、博文锐评、佳作短评。书稿既涵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众多重点问题的学术探讨,也涉及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等研究主题,同时还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从多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作者既有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知名学者,也有众多青年学者。
“巨灵擘地鑱鸿荒,飞鼍碎影神螺僵。”用“巨灵擘地”来形容近代殖民帝国,不仅可以覆盖关注土地占取的旧殖民主义,也可以覆盖不占领他国领土、但致力于建立经济支配的新殖民主义。近代以来的“巨灵擘地”深刻塑造了全球与区域秩序,也深刻塑造了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术传统。本书用一系列文章记录了笔者解剖“巨灵”留下的轨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擘地无声”探讨“门罗主义”话语背后的“非正式帝国”形态及其深刻历史影响;下编“重识巨灵”,聚焦于近代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对于“门罗主义”的考察与认识,启发今人思考如何从中国
本书主要围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导论在内共设计了六章内容。总体上分析了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体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论原则,论述了劳动范畴作为逻辑起点的必然性,阐明了劳动过程环环相扣、辩证展开的五大环节,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体系的逻辑内容与范畴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提出了劳动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的逻辑主线,再现了一个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完整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体系。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定位、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和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梳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性质与内涵等三个方面来阐明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定位的重新理解。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首先对马克思本体论相关基本概念进行分析,随后对个人物质时间空间实践异化人化自然等概念进行了考察,并在此语境下探讨了马克思哲学的方法。第三部分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本书的主题是人类未来,分为三章,第一章讨论学的问题,区分模仿之学与数之学,进而探讨未来之学的可能形态;第二章讨论尼采的末人与超人概念,由此引发关于未来人的想象;第三章着眼于人性之变,即自然人性向技术人性的切换,探讨对未来生命的规划以及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问题。所有这些努力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未来人和未来世界。
本书共三章,第一章讲物的经验,第二章讲时间经验,第三章讲生活世界经验之重建。在这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世界变了,生活世界的经验也变了。然而,世界变了,你还没变,这就有大风险了。这个新世界碎片而多元,传统的确信方式哲学的存在确信与宗教的救恩确信已经失效,而你还在旧世界里,依然坚守旧的确信方式,依然希望用旧世界的传统尺规来测度和衡量这个已经原则上面目全非的新世界,这时候,错乱是必然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种新生命哲学构想,其核心任务是对未来生命的规划与技术生活世界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