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了哲学如何改变人类知识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作者认为,哲学探究是知识的根源;两千多年来,哲学发展了新概念,重新解释了旧真理,重新定义了基本问题,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哲学塑造的世界里。在书中,作者驳斥了将哲学视为象牙塔里的抽象概念这种误解,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哲学,现代世界(包括科学、技术和政治)的构建是不可能的。带着这个观点,作者在各章中具体探究了哲学如何塑造我们的语言、科学、数学、宗教、文化、道德、教育和政治以及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哲学如何渗透在法律与逻辑、心理学与
历史哲学显然不是哲学的历史,即哲学史。因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是一种事实性的客观存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是一种意识活动。哲学史是一种人类意识的活动史。尽管哲学史的素材对哲学史的研究者而言,是一种给定的事实材料,而它涉及的相关对象却是一种意识形态活动的结晶,即先前哲学家们的思想成果。因此,哲学史属于人类历史,却不能等同于人类历史: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或一个种类。从逻辑关系上讲,折学史与历史(即人类历史)是种属关系。 《哲学镜像:历史的实践与反思研究》共八章,从中西
通过对英美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的最新阶段的考察,在政治哲学的视域下,从当代英美市场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目标出发,论证了当代英美市场社会主义在平等、效率、自由、民主等价值目标上的贡献,进一步探讨了当代英美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当代英美市场社会主义在对未来社会进行新蓝图的构建过程中,都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在以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平等为依托的基础上,对自由与民主问题、公平与效率等问题进行了论证。当代英美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且在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都有涉及,从而使当
本书以“思想发生学”(Phylogenetics,以此方法所得之研究结果即“过程化”的展开)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对康德批判哲学的生成过程进行回溯式探查,依据的主要是康德在相关书信中的实时供述、各种传记材料的记载分析以及我们对康德自己发表、尤其是1770年前著作所含哲学思想之学理关系的研判,旨在尽可能客观如实地“重演”(柯林武德)批判哲学实际生成的历史过程和思想理路即文本发生和思想发生。故而,本书的重心就不在对批判哲学体系本身的系统探研,而重在对批判哲学体系凝成创生之前的实际发生进程的探勘,尤其是对
《“再思”马克思社会解放的革命主体——奈格里政治哲学探析》剖析了西方左派马克思主义者奈格里关于资本主义时代革命主体性的理论,其中包括对理论前提、主要观点、理论传承、理论困境等问题的分析。书稿以奈格里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与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间的内在秉承关系为基础,重新审视了当代全球化资本主义社会和马克思这一手稿的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通过对奈格里革命主体理论做深入的文本学解读,试图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理论对话的可能性。
本书是一部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的论文集,主题为“逻辑、同异与辩证法”。本书共收录17篇文章,其中,古希腊原典译注1篇,为塞克斯都·恩披里柯作品的节选;外国学者论文9篇,国内学者论文3篇,分别围绕逻各斯与辩证法、同一与差异两个话题进行讨论;优秀学生论文1篇,以苏格拉底之死所引申出的古希腊的自杀与神命问题为主要关注对象;学者纪念文章3篇,分别为希腊罗马哲学研究专家CharlesKahn、PierreHadot的自述以及对新柏拉图主义研究者WernerBeierwaltes的追思。
比起遥远的星系或古老的化石,显然人类心智的本质和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更息息相关。本书探讨的是一些非常基本却无比奇妙和复杂的问题: ◎人类是如何从一堆细胞变成能够思考的物种的? ◎人类是如何从小婴儿成长为不但可以谈笑风生还能探索星空的成年人的? ◎是什么造成了人类和动物之间智力的差异? ◎人类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人类的思维形式从何而来? ………… 如果你对心智、语言、道德及思维的本质感兴趣,尤其是对人类发展的过程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 本书梳理了千百年以来,诸多哲学家、科
现代社会教导我们,任何成功都要靠努力去获得。作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某些情况下,努力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他的哲学是:不要正面强攻,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简洁、轻松地达到目的。作者通过大量事例——法国极限走钢丝运动员菲利普·佩蒂、网球名将雅尼克·诺阿、足球名将齐达内、无氧深潜传奇人物雅克·马约尔、与狼生活的美女钢琴家海伦·格里莫、法国名厨阿兰·帕萨尔等人的现身说法,结合笛卡儿、德勒兹、巴什拉、司汤达、萨冈等哲学家、作家的理论与直觉,教导我们破解行动困难症,教导我们从身体
何谓友善?何以友善?本书围绕友善问题,通过厘清纷繁各异的哲学术语、思想体系、政治与社会背景,提取中西哲学史上较有代表性的五种友善概念的理论模式,帮助读者把握它们各自对何以友善这一哲学问题的回答,并分析各自的特征、利弊与经验教训,最终形成友善概念的系统理论和实践借鉴。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本书从共同体-个体的视域研究友善,即从共同体、个体及其两者关系的角度研究友善。
本随笔集收录了叔本华关于梵文、神话、考古等文化方面的论述,主要选自《附录和补遗》第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