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与期权(第三版)》是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教材之一,是在第二版基础上修订的第三版教材。
《期货与期权(第三版)》在期货方面介绍了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的起源与发展,回顾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阐释了期货市场的经济学功能,描述了期货市场的组织结构和期货交易流程。在此基础上,对套期保值交易、套利交易和期货投机交易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讲解。本书还结合大量的交易图例详细介绍了期货价格分析的两种方法——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并系统地介绍了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外汇期货三大金融期货品种。在期权方面,本书介绍了期权的种类、交易流程等基础知识,讲解了经典的期权定价理论,并结合交易案例介绍了期权的交易策略。
《期货与期权(第三版)》概念清晰、内容简明,注重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结合,适合于经济、管理、金融类本科生期货与期权课程使用,也可以作为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用书、期货经纪公司培训教材等。此外,对金融衍生品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以此作为期货与期权知识的入门书。
自2006年出版本书第一版以来,笔者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后再版,到现在已经累积发行了数万册,受众涵盖了高校学生、期货从业人员、期货培训人员、期货兴趣爱好者等,在此,谨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迅猛,行业面貌日新月异,突出表现为:①期货期权品种日益丰富。在第二版出版时的2011年中旬,国内尚无期权上市产品,期货市场上市品种尚不足30种,而到2016年,国内期货上市品种已丰富至51种,上证50ETF期权也于2015年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奏响了国内期权交易的新篇章。尤其是金融期货在这过去短短的5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沪深300股指期货、国债期货陆续上市,品种日渐丰富,交易持续扩大,2015年金融期货的成交额已占到了国内期货市场交易总额的75.4%!②监管制度日益完善。近年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得到了进一步修订,《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等规章制度也相继出台,期货法立法条件已经具备,立法时机已经成熟,“十三五”期间期货法将正式出台;③市场成熟度日益提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内地农产品期货交易量占到了全球总交易量的67%;我国内地工业金属期货交易量占到了全球总交易量的57%。我国期货市场在全球金融衍生品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金融衍生品行业极速发展和日渐成熟的背景下,为了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本书的部分内容急需得到更新与补充。本着时代性、生动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性之基本原则,笔者对本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与第二版相比,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为:①调整了部分章节的顺序,在前两版中,金融期货产品的介绍是以其在国际上出现的时间顺序而展开的,依次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而随着国内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的陆续上市,为使读者更便于学习和交易国内金融期货品种,本书将介绍顺序调整为了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②为更加直观地介绍期货价格分析理论,本书对第五章中的图例统一进行了更新;③由于国债期货、上证50ETF期权等新品种在国内陆续上市交易,本书补充了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补充了近几年国内和国际期货行业的最新知识与内容,并更新了相关数据和图表。此外,本版本还对上一版中存在的一些纰漏和错误进行了更正。
感谢马世昌博士对本书的修订和完善而付出的辛苦努力,本书得以完成离不开马世昌博士在金融衍生品领域扎实的理论储备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尽管笔者对本书进行了又一次修改、补充与完善,然而由于笔者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书中难免还有欠缺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指正。中国金融衍生品行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春天里,期货期权市场的繁荣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第一章 期货交易概述
第一节 期货交易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期货交易特征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地位及经济功能
第四节 期货合约
第二章 期货市场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期货交易所
第二节 期货经纪公司
第三节 期货结算机构
第四节 期货交易者
第五节 期货市场其他相关机构
第三章 期货市场的基本制度与交易流程
第一节 期货市场的基本制度
第二节 期货交易流程
第四章 期货交易业务
第一节 套期保值业务
第二节 套利业务
第三节 期货投机业务
第五章 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第一节 基本面分析法
第二节 技术分析法的图形方法
第三节 技术分析法的指标方法
第六章 金融期货
第一节 股指期货
第二节 利率期货
第三节 外汇期货
第七章 期权交易基础知识
第一节 期权交易概述
第二节 期权交易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期权的分类
第四节 期权合约
第五节 期权交易机制
第六节 期权与期货的比较
第七节 期权的定价
第八节 我国的股票期权
第八章 期权交易策略
第一节 期权的基本交易策略
第二节 期权价差交易策略
第三节 组合期权交易策略
第四节 合成期权交易策略
附录一 期货交易常用术语索引
附录二 我国所有上市期货/期权品种标准合约(截至2015年年底)
附录三 相关参考网站
参考文献
《期货与期权(第三版)》:
三、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迄今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发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
(一)初期发展阶段(1988-1993年)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增大,这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1988年2月,国务院指示有关部门研究国外期货制度。198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商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批发市场,探索期货交易。”从此,我国开始了曲折的期货市场实践。
1988年5月,国务院决定进行期货市场试点,并将小麦、杂粮和生猪作为期货试点品种。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为基础,逐步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率先推出特级铝标准合约,开始正式的期货交易。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推出了我国标准化的国债期货合约,第一批获准参加国债期货交易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有20家,并且没有对个人投资者开放。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1993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重新设计了国债期货合约品种和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正式向社会广泛推开。之后,各期货交易所和经纪公司陆续成立,期货交易蓬勃发展起来。
试点初期,受行业利益驱使,加上市场监管不力,交易所数量和交易品种迅猛增加,全国最多的时候出现了50多家交易所,开业的交易所共有2300多个会员,期货经纪公司300多家,共7大类50多个上市交易品种。
在初期发展阶段,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风险也在酝酿和积累。期货市场中的会员及经纪公司主体行为很不规范,大户垄断、操纵市场,联手交易,超仓、借仓、分仓等违规行为严重,还有透支交易,部分期货经纪公司重自营轻代理。这些行为投机性强,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严重扭曲了期市价格,不能发挥期货对现货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阻碍了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
(二)清理整顿阶段(1993年年底-2000年)
为规范期货市场的发展,国务院和监管部门先后在1994年和1998年对期货市场进行了两次清理和整顿。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开始了第一次清理整顿工作,当时的国务院证券委及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力度,最终有15家交易所被确定为试点交易所(其间长春商品交易所因出具假仓单被关闭)。1994年暂停了期货外盘交易;同年4月暂停了钢材、煤炭和食糖期货交易;10月,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1995年2月发生国债期货“327”风波,同年5月发生国债期货“319”风波,当年5月暂停了国债期货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