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的18堂语文课 本书是“作家走进校园”丛书中的赵丽宏卷,赵丽宏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较多的作家之一,影响了无数中小学生。本书收录了赵丽宏入选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诸多散文,包括《为你打开一扇门》《学步》《囚蚁》等。全书以语文课的形式呈现,分为童年即景、自然的奥秘、生活定格、开卷有益、人与自然等十八堂课,每堂课后均附有“阅读提示”,对每篇文章进行简短地点评分析,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能获得写作方面的指导。 《作家走进校园》序 肖复兴 崇文书局编辑出版一套“作家走进校园”丛书,其中选有我的一本,我感到很荣幸,又嘱我为这套丛书作序,我更感到荣幸。看看加盟丛书的其他几位作家朋友,和我年龄相仿,便想当年和读这套丛书的中小学生一样,也曾经是个学生,坐在校园里,渴望作家能够走进校园,和他们促膝交谈,将心中缤纷如花的一些想法,和纷乱如云未解的困惑,抛给他们,问问他们,听听他们怎么说。这会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参照物。 我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候,在我读中学的整个六年中,没有见过一位作家走进我们的校园。但是,我应该还是幸运的。初二的那一年,我们学校的特级数学教师阎述诗先生去世了,诗人光未然写来一封悼念的信,贴在了校园的板报上。因为抗战期间阎述诗先生为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谱曲,这首著名而动人的歌曲,至今仍在传唱。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作家的笔迹,趴在板报前仔细地看,想看看和我们学生写在作文本上的作文有什么差别。光未然的这封信,引起我对作家的兴趣和想象。 初三的暑假,我见到的第一位作家是前辈叶圣陶先生。虽然不是在我们的校园,而是在他的家中,但因是第一次见到作家,而且是蜚声中外真正的作家,心里很是激动。和他交谈之后,再来读他的文章,感觉不一样。记得那时在语文课本里读他的《多收了三五斗》,在他的书中读《稻草人》和《春联儿》,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个难忘的印象,写进收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高一的那一年,冰心先生的散文集《樱花赞》出版了,我买了一本。那是我读到冰心先生的第一部作品,对她充满想象,可惜,我见不到她,她从未走进我们的校园。我便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到她出版的所有作品集,并且整本抄录了她的《往事(二)》。未见其人,却在文字中是那样的熟悉,冰心先生的这些书籍,对我青春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应该格外感谢在那时候在校园里和冰心先生的邂逅,当然,指的是和她的作品的邂逅。 作家走进校园,更重要的是作家的作品走进校园。从而使得学生们更方便地读到作家所写的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这是最为重要的。 其实,这是一种双向的选择,相互的走进。既是作家走进校园,也是同学们走进作家,在校园里的邂逅与碰撞,撞击出的火花才会璀璨而有趣。校园的青春气息,同学们的爱恨情愁,乃至叹息和痛苦,在作家的文字中可以找到幽婉的回声。同学们内心深处激荡起的涟漪,会在作家作品的风的吹拂下,变得惆怅,也变得摇曳生姿,是那样的清澈见底,清纯可爱,活色生香。 因此,作家走进校园和同学们的邂逅,是多了一些大朋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的平台,让同学们多了一些青春别样的参照物,多了一些成长有益的文本,多了一些情感丰富的密码,而不仅囿于作文成绩的提高,从中只是为找到一些写作的方法,或摘抄一些漂亮的词句,然后在自己的作文中去现兑现买。 我一直这样认为,青春季节的阅读,是人生之中最为美好的状态。实现这种美好的状态,需要和现在的三种阅读状态做决绝的斗争,便是拇指阅读、碎片阅读和实用主义阅读。拇指阅读,指的是现在越来越普遍的手机微信,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朋友圈”。碎片阅读,指的是现在流行的网络阅读方式,这种方式,更多获取的是信息,而信息和阅读是两码事。实用主义阅读,前面所说的只是为了写作文,便是实用主义阅读的一种。 实现这种美好的阅读状态,首先要坐下来,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认真去读。这种阅读,会让你的心里充满美感、善感和敏感,会让你和现实拉开一点距离,对生活的未来充满一点想象,总觉得会有什么事情一定发生,而即将发生的那一切将会都是很美好的。我以为,这就是这种阅读状态给予一个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最重要的收益了。 青春季节的阅读,融化在青春的血液里,镌刻在青春的生命中,让我们一生受用无穷。而在这些的阅读之中,文学书籍的作用在于滋润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是无可取代的。日后我们长大当然可以再来阅读这些书籍,但和青春时的阅读已是两回事,所有的感觉和吸收都是不一样的。青春季节的阅读和青春一样,都是一次性的,无法弥补。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只是安慰自己于一时的童话。 青春季节的阅读,确实是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是青春最好的保鲜和美容,是生命最好的回忆和纪念。 崇文书局出版的这套“作家走进校园”,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他们选择的作家,是为同学们所熟悉的;他们选择的文章,是语文教材和考试试题中同学们所常见的。这套丛书,便为作家和同学之间搭建了这样一个更为方便和通畅的平台与通道,让彼此有一次邂逅,有一个选择,有一种碰撞。我相信,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如果从这里,你们能够获取一点感悟和力量,听到一点发自内心真诚的声音,发现到一点青春成长的轨迹,当然,还能多一点文字与情感表达的方法和能力的话,我相信你们肯定不会虚度年华,而会长得结实而丰腴,一夜恨不高千尺地长大。回过头,你会感谢这套丛书或这套丛书的一本。那么,我要代表加盟这套丛书的作家们说,也要谢谢你!
赵丽宏,著名散文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全国政协委员。出版著作70余部,散文、诗和报告文学曾30余次在国内外获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在现当代中国作家中,他是除鲁迅之外,被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较多的作家,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北师大版、鄂教版、浙教版、上教版、香港版、新加坡版等中小学教材,乃至许多大学教材,都收有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 第1堂课 人之初 学 步 2 意 外 4 蛇 9 关于武器 12 【阅读提示】关照自己的赤子之心 15 第2堂课 童年即景 囚 蚁 18 水迹的故事 20 用自己的话作文 22 宽 容 24 童年的河 26 【阅读提示】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30 第3堂课 小人物的亮色 顶碗少年 34 永远的守灯人 36 仙女们 41 亮 色 45 【阅读提示】小人物并不渺小 46 第4堂课 自然的奥秘 山 雨 48 太湖夕照 49 五老峰遐思 50 西湖秋意 53 城中天籁 57 【阅读提示】发现自然之美 61 第5堂课 月夜遐思 望 月 64 夜,在海上 67 月光曲 70 天上花,湖里梦 72 今月曾照古时人 75 【阅读提示】真实的力量 78 第6堂课 生活定格 雨 中 80 晚香玉 82 梦 游 84 俯 瞰 86 夕照中的等待 89 【阅读提示】生活如潮汐般交替 94 第7堂课 众生有情(上) 蝈 蝈 96 绣眼和芙蓉 98 乌鸦和麻雀 101 鸟 谜 104 孔雀翎 107 【阅读提示】动物是照见人性的镜子 110 第8堂课 众生有情(下) 与象共舞 112 旅 伴 114 哀 驴 119 野 猫 121 袋鼠和考拉 123 【阅读提示】万类生灵皆有情 125 第9堂课 人也是风景 在急流中 128 三峡船夫曲 129 青 鸟 132 戈壁魂 136 黑眸子 139 【阅读提示】发现美的眼睛 141 第 10 堂课 山水之间 周庄水韵 144 雨中五泄 146 岱山之夜 148 山湖琴韵 150 异乡的天籁 153 【阅读提示】跟文化相伴的旅行 156 第 11 堂课 人与自然 晨昏诺日朗 158 德天瀑布记 161 夜过秦岭 164 火焰山和葡萄沟 167 蓝色的抚仙湖 171 【阅读提示】向往自然的心 174 第 12 堂课 人生过客 炊 烟 178 远去的歌声 180 心里的珍珠 182 纺织娘 184 海 量 189 【阅读提示】人生行旅中的缘分 192 第 13 堂课 开卷有益 旷野的微光 194 躲进书里 197 小黑屋琐记 202 读书是永远的 206 做一个读书人的幸福 210 【阅读提示】回望古典时代的亲切 213 第 14 堂课 诗意地栖居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216 致大雁 218 光 阴 221 宁 静 222 诗 意 225 【阅读提示】诗意的目光和心境 228 第 15 堂课 血浓于水 不褪色的迷失 230 母亲和书 233 挥 手 236 手 足 243 二寸之间 245 【阅读提示】亲情定格了美好时光 247 第 16 堂课 历史的暗角 诗 魂 250 小鸟,你飞向何方 255 炭火,燃烧在雪地里 259 火 光 263 【阅读提示】燃烧在黑暗中的火光 264 第 17 堂课 音乐之声 流水和高山 266 莫扎特的造访 271 弦上的河流 275 音乐的光芒 277 月光如泪 280 【阅读提示】音乐活在人的心里 282 第 18 堂课 文学梦 为你打开一扇门 284 永远的朋友 287 文学,有一颗年轻的心 289 诗?梦?金钥匙 292 【阅读提示】文学究竟是什么 297 囚 蚁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巨人。连蚂蚁也不例外。在歌子里唱过“小蚂蚁,爱劳动,一天到晚忙做工”,所以对地上的蚂蚁特别有好感,常常趴在墙脚或者路边仔细观察它们的活动,看它们排着队运食物、搬家,和比它们大无数倍的爬虫和飞虫们作战……大约是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妹妹忽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把蚂蚁们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呢?像养小鸡小鸭那样养它们,给它们吃,给它们喝,它们一定会长大,长得比蟋蟀和蝈蝈们还要大。 这件事情并不复杂。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十五只蚂蚁,再旋紧瓶盖。这样,这十五只蚂蚁便有了一个透明整洁的新家。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玻璃瓶里的蚂蚁。只见那十五只蚂蚁横七竖八躺在瓶底下,安安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它们全都死了。我和妹妹很是伤心了一阵,想了半天,得出结论:是因为药瓶里不透气,蚂蚁们是闷死的。(现在想起来更可能是瓶里药味使小蚂蚁们送了命。) 原因既已找到,新的办法便随之而来。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壳上扎出一些小洞眼,作为透气。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饭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窝了。我和妹妹又抓来一些蚂蚁关进火柴盒里,还放进一些饼干屑,我们相信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曾经有过不少奇妙的遐想,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 然而我们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们全都逃得无影无踪。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脚、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水迹的故事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艺术曾经是一种不能多谈的奢侈品。这两个字和一般人似乎并无关系,只是艺术家们的事情。其实生活中的情形并非如此,艺术像一个面目随和、态度亲切的朋友,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她突然就可能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你知道她原来是那么平易近人。只要你喜欢她,追求她,她总是会向你展示动人的微笑,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她都会翩然而至,给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些许生机。 小时候,我曾经做过当艺术家的梦,音乐,绘画,雕塑,这些都是我神往的目标。我可以面对一幅我喜欢的油画呆呆地遐想半天,也会因为听到一段美妙的旋律而激动不已。然而那时看画展、听音乐会的机会毕竟很少,周围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人和物体,而且大多色彩暗淡。不过这也不妨碍我走进艺术的奇妙境界。 童年时代,曾经住在一个顶棚漏水的阁楼上。简陋的居所,也可以为我提供遐想的天地。晚上睡觉时,头顶上那布满水迹的天花板就是我展开想象翅膀的天空。在这些水迹中,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山、树、云,还有飞禽走兽、妖魔鬼怪,当然,也有三教九流的人物,有《西游记》《水浒》和《封神榜》中种种神奇的场面。我经常看着天花板在床上编织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睡着以后,梦境也是异常得缤纷。 有一天下大雨,屋顶上漏得厉害,大人们手忙脚乱地忙着接水,一个个抱怨不迭,我却暗自心喜。因为我知道,晚上睡到床上时,天花板上一定会出现新的风景和故事。那天夜里,天花板上果然出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水迹。新鲜的水迹颜色很丰富,有褐色,也有土黄,还有绛红色。我在这些斑驳的色块和杂乱无序的线条中发现了惊人的画面。那是海里的一个荒岛,岛上有巨大的热带植物,还有赤身裸体的印第安人。有一个印第安人的头部特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个和真人一样大小的侧面头像,那印第安人有着红色的脸膛,浓眉紧蹙,目光里流露出忧郁和愤怒。他的头上戴着一顶极大的羽毛头冠,是很典型的印第安人的装束。看着天花板上的这些图画,我记忆中所有有关印第安人的故事都涌到了眼前。那时刚刚读过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小说中那些使我感到神秘的“土人”,此刻都出现在我眼前的天花板上,栩栩如生地对我挤眉弄眼。在睡眼蒙眬之中,我仿佛变成了流落孤岛的鲁滨逊…… 看天花板上的水迹,是我儿时的秘密的快乐,是白天生活和阅读的一种补充。谁能体会一个孩子凝视着水迹斑斑的天花板而产生的美妙遐想呢?现在,当我躺在整洁的卧室里,看着一片洁白的天花板,很自然地会想起童年时的那一份快乐。这快乐,现在已经很难得了。于是,在淡淡的惆怅之后,我总是会想,人的长大,是不是都要以牺牲天真的憧憬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作为代价呢?
用自己的话作文 小时候,喜欢读书。不管什么书,拿到就读。书读得多,见识自然就广,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那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见我爱读书,便在班上表扬我。我至今还记得他的话:“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读物。”在作文课上,老师常常将我的作文念出来。私下里,老师还对我提出一个要求,他要我准备几个小本子,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书中精彩的描写,不管是写景的,写物的,还是写人物神态和心理的,都要留意,见到好的词句或者段落,就把它们抄到小本子上。老师的话,我当然老老实实地照办。于是读书时,就把小本子放在旁边,经常往上面抄一些词句。很快,小本子上就抄得密密麻麻,而且抄满了好几本。这样的小本子,很像现在流行的那些写作描写词典,只是没有那么大的规模。当时,有不少同学学我的样,也准备了小本子抄书上的词语。一时蔚然成风。 这样的小本子,开始时确实对我的作文有帮助,我经常可以从中摘录一些用到自己的作文里。然而时隔不久,我就逐渐讨厌这些小本子了。为什么?因为,每次从小本子上往作文本上抄词句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这不是在抄别人的文章吗?这样问得多了以后,我终于开始怀疑这种做法是不是对头。我想,如果是写日出,别人这样写,我为什么要和他写得一样?他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日出,并且用自己的话把他看到的日出写出来,我为什么不能呢? 尽管我还不敢跟老师说,但我的疑惑和厌烦越来越强烈,终于强烈到再也不愿意往小本子上抄任何书上的词句。然而小本子不能丢掉,因为老师要经常查看它们。怎么办?写自己的东西。于是我开始在小本子上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譬如碰到下雨,我就观察下雨前天空中发生的变化,观察雨中的街道和树木,也观察行人在雨中的神态和动作。到晚上,就把它们一一详尽地写到我的小本子上。再譬如,白天在路上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极胖的女人或者一个行动诡秘的人,我会跟在他们的身边身后走一阵,仔细地看他们的表情,看他们的一举一动,到晚上,我就在小本子上把他们“画”下来,当然,这“画”,不是用画笔和色彩,而是用文字。在“画”白天的见闻时,我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写得生动,写得和我以前在书中见到的类似情景不一样。这样,小本子上的词句,就都是我自己的语言了。到写作文时,我从中寻找需要用的词语时,心里就感到很坦然,很放心,尽管我的语言常常不如那些文学名著中的语言精彩,但这是我自己的! 这个秘密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在小本子上“画”自己的所见所闻时,其他同学还在那里大抄书中的词句呢。老师终于也发现了我的秘密。那是在一次去乡下钓鱼之后,我在作文中用自己的语言非常生动地描绘了钓鱼的经历。记得我这样写上钩的鱼被我甩出水面时的情景:“鱼儿从水里飞出来,就像一把闪闪发亮的银色宝剑,在我的面前飞过去……”老师在作文评讲时读了我的作文,并且把我叫起来,当众问我:“这些话,是引用别人的,还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我很高兴地回答老师:“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老师没有对我的回答加以评论,他脸上的表情使我琢磨不透。课后,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他从办公桌上拿起我交给他的小本子,表情严肃地问:“这里面的内容,都是你自己观察到的吗?”我紧张地点点头,以为他会批评我。想不到,他却欣慰地笑了起来。我很难忘记他当时对我说的那一番话。他说:“你不喜欢抄别人的话,很好!一个真正有出息的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写文章,当然也应该用自己的话来写。你就这样坚持做下去吧!” 以上的情景,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现在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老师的那番话,似乎仍在我的耳边回响。真的,我从心底里感谢我的这位语文老师,感谢他当时对我的这番鼓励。
宽 容 亲爱的孩子: 你的这个问题,我感到很难回答。“影响并改变你一生的一句格言是什么?”我想了很久,没有想出哪一句格言改变了我的人生。说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未免有些夸张。但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确实会有一些观点影响了你的生活,改变了你的人生态度。表现这些观点的,可能是一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格言,也可能是一些平?无奇,却蕴含着深刻真理的大实话。 大约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弄堂里的一个小男孩发生争执,两个人扭打起来。小男孩打不过我,逃到一扇门里,从门里扔出一块砖头,把我砸得头破血流。我被送进了医院,缝了针,动了手术。小男孩的妈妈来我家道了歉,小男孩眼泪汪汪地跟在他妈妈屁股后面,吓得直打哆嗦。母亲嘀咕了几句,但还是原谅了他们。可是我却怎么也无法原谅这个用砖头砸破我脑袋的小男孩,我的心里充满了报复的念头,我想,我要像古代的那些侠客们一样,一定要“报仇雪恨”,好好惩罚一下这个可恶的小坏蛋。我的头上还包扎着绷带,就非常秘密地开始了我的“报仇雪恨”的计划。我准备了一个用粗铁丝做的大弹弓,还找来了一些轴承里的钢珠,每天在晒台上练射击。我在一堵白墙上画了一个丑八怪,然后站在五六步远的地方用钢珠弹,钢珠“砰”地一下,就在白墙上打出一个小凹坑,很快,白墙上的丑八怪就被我打得坑坑洼洼,面目全非。我很得意地想,只要让我遇见那小坏蛋,我一定能用我的弹弓叫他脑袋开花。我的“复仇计划”,被我的父亲发现了。一天早晨,我正在晒台上练弹弓,父亲突然走了上来。他并没有训斥我,也没有没收我的弹弓,而是和颜悦色地问我:“那个孩子用砖头扔你,对不对?”见到我摇头,他又问:“那么,你说,那个孩子是不是坏人?”我想了一下,又摇了摇头。父亲说:“既然你都懂,为什么还要去报复他呢?你想一想,假如你用弹弓弹破了他的头,或者弹瞎了他的眼睛,结果会怎么样?”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父亲不可能讲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他最后说的那句话,我一辈子也无法忘记,他说:“你要记住,对人宽容,是一种美德。” 宽容这个词,现在已经被人们说得很熟,在四十多年前,这样的词对一个孩子确实很陌生,但我从父亲那里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父亲告诉我,只要对方不是坏人,那么,就应该对他宽容,不要斤斤计较,即使对方犯了错,甚至伤害了你,也不要老是想着报复。那个用砖头砸破我头的男孩,我后来非但没有报复他,还和他交了朋友,我们的友谊一直保持了很长时间。长大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亲这句话的意义。六年前的夏天,83岁的父亲突然去世,我站在父亲的身边守灵时,他的声音依然在我耳畔回响。 我们中国人,历来是一个讲究宽容,提倡宽宏大量的民族,但很多人在后来几乎忘记了我们民族的这种优良的品德,结果,便酿出了种种灾难,这灾难不仅危害了国家,也伤害了无数个人。 当然,我们讲宽容,绝不是容忍罪恶和丑恶,对罪恶和丑恶,永远也不能宽容;我们讲宽容,也不是不要竞争,没有竞争,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这里所说的宽容,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人类爱心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爱心应该是博大的,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不可能抵达辽阔壮美的人生境界。记得一个西方的哲学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人心是夹杂着污浊的河流,要使自己身在其中而不被污染,仍然保持着纯洁,只有一个办法——把自己变成大海。我想,这样的思想,和父亲朴实的教诲,其实是一致的。
童年的河 童年的记忆,隐藏在脑海的最深层。一个老人,到了弥留之际,出现在眼前的也许还是童年的往事,童年的朋友。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童年的一些特殊经历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想一想童年的往事吧,它们曾经怎样有声有色地丰富过你幼小的生命,滋润过你稚嫩的感情。 有一条河流,陪伴着我的童年。这条河的名字是苏州河,它在?南的土地上蜿蜒流淌,哺育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从前,它曾经叫吴淞江,上海人把它称作母亲河。 小时候,我的家离苏州河不远,我常常走到苏州河桥上看风景。天上的云彩落到河里,随着水波的漾动斑斓如梦幻。最有趣的,当然是河里的木船了。我喜欢倚靠在苏州河的桥栏上看从桥洞里穿过的木船。一艘木船,往往就是一家人。摇船的,总是船上的女人和小孩。男人站在船边,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篙,不慌不忙点拨着河水。有时水流很急,木船穿过桥洞时,船上的人便有点忙碌。男人站在船头,奋力将竹篙点在桥墩上,改变着船行的方向。他们一面手忙脚乱地与河水搏斗,一面互相大声喊着,喊些什么我听不清楚,但那种紧张的气氛却让人难忘,我也由此认识了船民的艰辛。后来看到宋人画的《清明上河图》,图中也有木船过桥洞的?面,和我在苏州河桥上看到的景象很有几分相似。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没有机会和船上的人说过一句话,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想象着他们的生活。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生活在船上的孩子,船上有一条狗,温驯地蹲在我的脚边。我也和父母一起,奋力地摇橹,驾驭着木船在急流中穿过桥洞。 记忆中的苏州河常常有清澈的时候。涨潮时,河水并不太浑浊,黄中泛出一点?绿,还能看到鱼儿在河里游动。那时苏州河里常常有孩子游泳。胆子大的从高高的水泥桥栏上跳到河里,胆子小一点的,沿着河岸的铁梯走到河里。孩子在河里游泳的景象多么美妙,小小的脑袋在起伏的水面上浮动,像一些黑色的花朵,正在快乐地开放。他们常常放开喉咙在喊叫,急促的声音带着一些惊奇,也带着一些紧张,在水面上跳动回旋。这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声音。先是羡慕那些在河里游泳的孩子,他们游泳的姿态,他们在水面发出的欢笑声。很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有一天,在苏州河边上,我见到了可怕的景象。一个孩子,在河里淹死了,被人?到岸上,躺在栏杆边的地上。这是一个瘦弱的孩子,上身赤裸,下身穿着一条破烂的裤衩。看样子,这孩子是在河里游泳溺水而死。他侧着身子躺在地上,脸色蜡黄。他曾经在河里快乐地游着,快乐地喊叫着,他曾经是我羡慕的对象。但是他小小的生命已经结束,在这条日夜流动着的活泼的苏州河水里,他走完了他的短短的人生之路。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一个死去的人,但是这溺水的孩子并没有使我对死亡和河流感到恐惧。几年后,我也常常跳进苏州河里游泳,在和流水的搏斗中体会生命的快乐。我从高高的桥头跳入河中,顺流畅游,一直游到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的水面。那时,同龄的孩子没有几个有这样的胆量,他们捧着我的衣服,在岸上跟着我,为我加油。在他们的眼里,我是一个勇敢的人。其实,在波浪汹涌地向我压过来时,我也曾产生过恐惧,也曾想起那个溺水而亡的少年,我在想:我会不会像他一样被淹死呢?不过这只是瞬间的念头,在清凉的河流中游泳的快乐胜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我上的第一所小学就在苏州河边上。在我们上音乐课的顶层教室里,站在窗前能俯瞰苏州河的流水。学校的后门,就开在苏州河岸边。离学校后门不远的河岸边,有一个垃圾码头。说是码头,其实就是一个大铁皮翻斗,平时铁皮翻斗被天天从它身上滑下的垃圾磨得雪亮。这铁皮翻斗,使我想起古时城门前的吊桥,平时翻斗是升起的,运送垃圾时,翻斗放下,成为一个传送滑道,卡车上的垃圾直接从翻斗上滑到停泊在岸边的木船船舱中。这垃圾码头,也曾是我们的游戏场所。我们常常攀上铁皮翻斗,站在翻斗边沿,探出脑袋,俯视河水从翻斗下哗哗地流过。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很有冒险色彩的奇妙经历。 一天早晨,经过垃圾码头时,发现码头边围着很多人,而那个曾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吊桥,翻进了河里──系住翻斗的两根钢索断了一根。这是一场悲剧留下的痕迹。就在前一天傍晚,一群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攀到翻斗上玩,他们正欢天喜地在翻斗上蹦跳,系翻斗的钢绳突然断了,翻斗下坠,翻斗上的孩子全部都被倒进了苏州河。欢声笑语一下子变成了救命的呼喊,那时苏州河边人不多,是河上的船民赶过来救起了落水的孩子们。但是,死神已经守候在这座曾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吊桥边上,据说淹死了好几个孩子。几天后,还看到孩子的父母在苏州河边哭泣。而那个肇事的铁皮翻斗,被铁栅栏围了起来。这场悲剧,似乎向人们预示着生活中的乐极生悲和人生的无常。苏州河依然如昔日一般流淌,但从此我们再不敢去垃圾码头玩。 那时,苏州河边上多的是仓库和码头,少的是树林。在苏州河边难得见到飞鸟。不过有一只在苏州河边出现的鸟使我无法忘记。那是在无法吃饱饭的年代。一天早晨,我从苏州河边走过,看见一只喜鹊从河面上飞过来,停落在河边的水泥栏杆上。这是一只有着黑白相间的花翅膀的黑喜鹊,它在水泥栏杆上悠闲地踱步,还不时左顾右盼,好像在寻找它的伙伴。我天生对鸟有好感,只要是天上的飞鸟,都是可爱的,哪怕是猫头鹰。在热闹的城市里会出现喜鹊,这实在稀奇。我停住脚步,注视着水泥栏杆上的喜鹊,觉得它美极了。它是那么自由,那么优雅。在苏州河边,难得看到这样的景象。就在我欣赏那只喜鹊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一个头发蓬乱、瘦骨嶙峋的女人,突然从停泊在河边的木船上蹿出来,扑上栏杆,把那只毫无防备的喜鹊抓在了手中。那女人一只手将喜鹊握住,另一只手以极快的速度拔光了喜鹊身上的羽毛,大概不到一分钟,那只羽毛丰满的美丽的喜鹊,竟变成了一团蠕动的粉红色肉团。它的嘴里发出惊恐尖厉的鸣叫,拍动的翅膀因为失去了羽翼而显得很可笑。它的羽毛飘落在周围的地上,空中也飞舞着细小的绒毛。那女人的动作之迅疾 ,简直让人惊诧,她的目光也令人难忘,那是一个饿极了的人看到食物时的表情,目光中喷射出贪婪和急迫。这个木船上的女人,她捕捉这只喜鹊,当然是为了吃,为了充饥,为了让饥饿的生命得以延续。我没有看到她最后如何处置那只喜鹊,被她吃进肚子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怎么煮怎么吃,我不想知道。我想在记忆中保留喜鹊在苏州河栏杆上优雅踱步的形象,但浮现在眼前的,却总是那个被拔光了羽毛的粉红色肉团,还有飘舞在空中的羽毛。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它挣扎尖叫的可怜样子。 苏州河边的邮政大楼顶上,有一组石头的雕像。那是几个坐着的外国人像,站在地上看不见他们的表情,远远地看去,也只能看出个大概的轮廓,但他们优雅的身体姿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时候在苏州河里游泳的时候,有一次躺在水面上仰望那些雕像,居然看清了雕像们的脸,那是一些神秘的表情,安静,悠闲,他们在天上俯瞰人间,目光中含着?然的期待,也隐藏着深深的哀怨。后来,那一组雕像不见了,据说是被人打碎了。那座有着绿色圆顶的大楼,从此就变得单调,抬头仰望时,常常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前几年,那个古老的绿色圆顶下面,又出现了一组雕像,是不是当年的那组雕像,我不知道。不过仰望他们时,再没有出现童年时看他们的那种感觉。
【阅读提示】 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巴尔扎克曾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一个人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真善美的感悟,都是从童年萌芽的。那些看似琐碎的童年小事,甚至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正如《童年的河》开头所写:“童年的记忆,隐藏在脑海的最深层。一个老人,到了弥留之际,出现在眼前的也许还是童年的往事,童年的朋友。童年的?历,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童年的一些特殊经历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 囚禁的蚂蚁让人懂得了自由的重要(《囚蚁》)。天花板上的水迹产生的美妙遐想,成为生活和阅读的补充(《水迹的故事》)。小本子的秘密迈出了从模仿到创造的一大步(《用自己的话作文》)。父亲的教导解除了心灵的狭隘,懂得了宽容的美德,和小伙伴也从此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更为重要的人生课堂,是苏州河畔的一幕幕(《童年的河》),童年不再是一味地轻松欢愉,在那里,天真的眼睛看到了饥饿与死亡,看到了美是如何被毁灭的。鲁迅先生曾说,“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写到了溺水而亡的少年,而在此之前,河上荡漾的是孩子们跳水游泳时恣肆的欢笑声。同样的,曾?带给孩子们欢乐的吊桥也带来了死神——系?斗的钢绳突然断裂,?斗上的孩子全部倒进了苏州河。另一出悲剧的主角不再是孩子,而是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美丽的喜鹊瞬间变成饥民果腹的食物,栏杆上优雅踱步的形象被拔光了羽毛的粉红肉团所取代。最后,作者写到了一组雕像,那些静谧安详的身姿,终于变成碎片,随后彻底消失了。作者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先是展示美,随即让人看到了美的毁灭,之前越是美好,毁灭时就愈觉伤痛,不难想象这样的一幕幕,对童真的心灵具有多么巨大的冲击力。 冰心在《繁星》中曾写道—— 童年啊!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读赵丽宏的这一组散文,童年的笑与泪,尽在其中了。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