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走进校园》序
肖复兴
崇文书局编辑出版一套“作家走进校园”丛书,其中选有我的一本,我感到很荣幸,又嘱我为这套丛书作序,我更感到荣幸。看看加盟丛书的其他几位作家朋友,和我年龄相仿,便想当年和读这套丛书的中小学生一样,也曾经是个学生,坐在校园里,渴望作家能够走进校园,和他们促膝交谈,将心中缤纷如花的一些想法,和纷乱如云未解的困惑,抛给他们,问问他们,听听他们怎么说。这会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参照物。
我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候,在我读中学的整个六年中,没有见过一位作家走进我们的校园。但是,我应该还是幸运的。初二的那一年,我们学校的特级数学教师阎述诗先生去世了,诗人光未然写来一封悼念的信,贴在了校园的板报上。因为抗战期间阎述诗先生为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谱曲,这首著名而动人的歌曲,至今仍在传唱。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作家的笔迹,趴在板报前仔细地看,想看看和我们学生写在作文本上的作文有什么差别。光未然的这封信,引起我对作家的兴趣和想象。
初三的暑假,我见到的第一位作家是前辈叶圣陶先生。虽然不是在我们的校园,而是在他的家中,但因是第一次见到作家,而且是蜚声中外真正的作家,心里很是激动。和他交谈之后,再来读他的文章,感觉不一样。记得那时在语文课本里读他的《多收了三五斗》,在他的书中读《稻草人》和《春联儿》,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个难忘的印象,写进收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高一的那一年,冰心先生的散文集《樱花赞》出版了,我买了一本。那是我读到冰心先生的第一部作品,对她充满想象,可惜,我见不到她,她从未走进我们的校园。我便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找到她出版的所有作品集,并且整本抄录了她的《往事(二)》。未见其人,却在文字中是那样的熟悉,冰心先生的这些书籍,对我青春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应该格外感谢在那时候在校园里和冰心先生的邂逅,当然,指的是和她的作品的邂逅。
作家走进校园,更重要的是作家的作品走进校园。从而使得学生们更方便地读到作家所写的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这是最为重要的。
其实,这是一种双向的选择,相互的走进。既是作家走进校园,也是同学们走进作家,在校园里的邂逅与碰撞,撞击出的火花才会璀璨而有趣。校园的青春气息,同学们的爱恨情愁,乃至叹息和痛苦,在作家的文字中可以找到幽婉的回声。同学们内心深处激荡起的涟漪,会在作家作品的风的吹拂下,变得惆怅,也变得摇曳生姿,是那样的清澈见底,清纯可爱,活色生香。
因此,作家走进校园和同学们的邂逅,是多了一些大朋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的平台,让同学们多了一些青春别样的参照物,多了一些成长有益的文本,多了一些情感丰富的密码,而不仅囿于作文成绩的提高,从中只是为找到一些写作的方法,或摘抄一些漂亮的词句,然后在自己的作文中去现兑现买。
我一直这样认为,青春季节的阅读,是人生之中最为美好的状态。实现这种美好的状态,需要和现在的三种阅读状态做决绝的斗争,便是拇指阅读、碎片阅读和实用主义阅读。拇指阅读,指的是现在越来越普遍的手机微信,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朋友圈”。碎片阅读,指的是现在流行的网络阅读方式,这种方式,更多获取的是信息,而信息和阅读是两码事。实用主义阅读,前面所说的只是为了写作文,便是实用主义阅读的一种。
实现这种美好的阅读状态,首先要坐下来,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认真去读。这种阅读,会让你的心里充满美感、善感和敏感,会让你和现实拉开一点距离,对生活的未来充满一点想象,总觉得会有什么事情一定发生,而即将发生的那一切将会都是很美好的。我以为,这就是这种阅读状态给予一个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最重要的收益了。
青春季节的阅读,融化在青春的血液里,镌刻在青春的生命中,让我们一生受用无穷。而在这些的阅读之中,文学书籍的作用在于滋润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是无可取代的。日后我们长大当然可以再来阅读这些书籍,但和青春时的阅读已是两回事,所有的感觉和吸收都是不一样的。青春季节的阅读和青春一样,都是一次性的,无法弥补。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只是安慰自己于一时的童话。
青春季节的阅读,确实是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是青春最好的保鲜和美容,是生命最好的回忆和纪念。
崇文书局出版的这套“作家走进校园”,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他们选择的作家,是为同学们所熟悉的;他们选择的文章,是语文教材和考试试题中同学们所常见的。这套丛书,便为作家和同学之间搭建了这样一个更为方便和通畅的平台与通道,让彼此有一次邂逅,有一个选择,有一种碰撞。我相信,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如果从这里,你们能够获取一点感悟和力量,听到一点发自内心真诚的声音,发现到一点青春成长的轨迹,当然,还能多一点文字与情感表达的方法和能力的话,我相信你们肯定不会虚度年华,而会长得结实而丰腴,一夜恨不高千尺地长大。回过头,你会感谢这套丛书或这套丛书的一本。那么,我要代表加盟这套丛书的作家们说,也要谢谢你!
民族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许许多多的小学生,有傣族小学生,有景颇族小学生,也有阿昌族和德昂族小学生,还有汉族小学生。他们的穿戴不同,他们的语言不同。可是,他们来到学校,就都成了好朋友。他们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美丽。他们一齐向高高飘扬的国旗问好,向老师问好,向在校园里飞蹿欢叫的小鸟问好!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他们跟着年轻的女老师,用普通话读课文。老师读一句,他们读一句。他们的声音真好听!这时候是多么安静,连树枝都不摇动了,鸟儿都不吵了,蝴蝶们也停在花朵上,好像一切都在听小学生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一只猴子、一只山狸,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看着小学生们读课文、画图画……当小学生们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时,也会招引来许多小鸟,甚至孔雀、马鹿和麂子。
啊,这是一所民族小学,一所南方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附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喊沙民族小学
来到喊沙民族小学,正赶上放午学。一位老师敲着挂在西西果树上的钢管,炸耳的脆响声里,孩子们从教室里吵吵嚷嚷轰跑出来。有的把书包往树枝上一挂,叫喊着跑到河里去了。学校旁边的小河里,立即响起拍打水花的声音和嬉笑声。有的簇拥着,从我身旁走过,叽叽喳喳说着傣话,溶进蔷薇花、绒球花的路径。在明亮的亚热带的阳光下,这些鲜艳如花的傣家孩子们,给我以极大的兴奋。随着他们的离开,学校里静寂下来,四周的竹篱草顶教室,像鸟窝一样空荡了。
学校里有六位老师,这时都走了出来。我们在一蓬凤尾竹下交谈,彼此介绍。我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他们的名字:杨德清、阎菊英、丙、熊凤珍、杨爱萍、赵维丽。都是年轻人。只有杨爱萍结婚有孩子了,孩子也只有十个月。奶奶又领孩子,又帮她做饭。她爱人是一位公安人员,在梁河县工作。她想把爱人调到瑞丽市来,报告写了几个月还没有动静。看到她着急,同伴们和她开玩笑,她红着脸跑开了。学校里没有食堂,只有杨爱萍一放学就可以吃到热饭热菜,其他老师还得自己烧火现做。我到过几所民族小学,都是这样。比较起来,边疆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要艰苦多了。我对他们充满敬意。
热情的老师们邀请我和他们一齐煮饭吃。他们除住房外,各有一间小厨房,都是竹棚。几位年轻女教师,不仅住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厨房也是整整洁洁的。只是苍蝇多,老鼠多,简直没法治。受她们的影响,或者监督,学校里唯一的男教师,被她们戏称为“独儿子”的杨德清,也很爱干净。杨德清矮矮胖胖的,一团和气。他当老师已经两年了,看来他很爱他的工作。他的书桌上,有教科书,有作业本,有教学参考书和教育学之类的书,也有诗歌和小说,还有一束新鲜的玫瑰花,插在一个罐头瓶里。看来他也很会生活。我到厨房里来,他只让我往火上添柴,其他事不要我插手。不一会,他焖热了饭,炸花生米,炒豆腐,炒青辣子,最后又冲了一锅小葱蛋花汤。一阵子忙乎,弄得他满脸通红,鼻尖冒汗。
吃饭了,各人把各人准备的饭菜,汇集到阎菊英的厨房里来,出自五位老师之手的不同的菜肴,摆满了一张方桌。不是什么大鱼大肉,都是普通平常的菜食:白菜、四季豆、花生米、牛干巴、酸菜豆腐、洋芋、辣子、小干鱼……摆在一起是那样丰富,那样新鲜。除了色香味俱全,还有什么呢,还有老师们纯洁美好的心愿。我不是他们的客人,而是他们的朋友。傣族女教师丙,拎来一壶甜酒。花瓷碗里倒了酒,我们举起来,为愉快的聚餐干杯!六个人,一边吃,一边说笑,杨爱萍终于忍不住,抱着小胖儿子来打平伙了。吃了一阵,身热脸红,我请丙跳个舞,大伙拍手赞成。她忸怩了一下,放下碗筷,走到场院里,跳起了孔雀舞。几位女老师为她哼着曲调,拍着手打节拍。欢声笑语,吸引了一些早早到校的学生,他们挤着看老师跳舞,也对我这个陌生人指指划划,怕是把我当作新来的老师了。
出来十天,这一天是过得最愉快的一天,这一餐饭也是吃得最好的一餐饭。我将永远记得喊沙民族小学,记得年轻的老师们。
那条河
我们的学校,是这座边陲小城的一所寄宿中学。学校的美丽是不用说了,而那条从学校旁边流过的沙河,又给了我们多少快乐!
沙河来自远远的山箐。除了夏天发洪水,它浑浊、汹涌,有点粗野,平常总是那么清浅,那么文静。我们在河里洗衣服,让河里漂满肥皂泡,漂满衣服的红黄蓝紫。高挽裤腿走到河里,先还斯斯文文,惊喜地捡起晶亮的花石子。不知谁发动了“战争”,在河里追打起来。互相攉水激战,明亮的水花,疯野的嬉闹,故意的喊叫,笑圆了满河光洁的卵石!
难忘的是,同学们每天清晨在它明净的清流里洗漱的情景。
晨光闪现在天边,闪现在苍山之巅。早起的同学惊醒了栖息在树蓬里的鸟儿。鸟儿在河面飞窜。说不清清晨片刻的宁静是怎样打破的。当你正在欣赏天边的一丝云霞,或是河岸上一朵带露的小花,只觉得受到一股热力的冲击,沙河边已经挤满了男女同学。笑声,吵闹声,洗漱声,满河飞溅,满河激荡。放眼看去,都是年轻的、红扑扑的、生动的脸庞。男同学那冷水擦红的臂膀、胸肌,腾起一层热气。香皂的芬芳,使鼻孔发痒。女同学挤在一起照镜子,歪着脸梳理秀发,嘴角咬着红头绳……这样的画面,总会重复出现,直到冬天到来的时候。
冬天的寒风,冻瘦了沙河。冰凉的河水,对男同学来说,仍然不失其魅力。细皮嫩肉的女同学们,可就望而生畏了。这时候,学生会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男同学给女同学烧热水!宣布这项决定的时候,小小的起哄是有的。但很快就有人巴望当“烧水先锋”了。是否懂得了某种温暖的情意?那时候可能还难以说清。男同学总是喜欢在女同学面前逞能,充英雄,或者献殷勤。嘴上不说,心里是极乐意为女同学效劳的。何况机会难得。我住校六年,也只轮到那么一次。
我的合作者是好友庆安,学校足球队的赫赫中锋。我俩凑了点钱,想买点什么做夜宵。钱不多,能买什么呢?最后弄到几个洋芋,也算不错了。怕睡过了头误事,一夜睡不着。枯枝败叶被夜风吹得哗哗响,偶尔碰撞在窗子上。沙河细细的水声,断断续续地传来。一派月光,幽幽地。以为天亮了,爬起来就往烧水房跑。裹紧棉衣,搓手,哈气,打冷噤。
铁锅里、汽油桶里的水,凉得只差结冰了。赶紧把火生起来。灶洞里呼呼响,通红的火苗飞蹿着。庆安蹲在灶门口添柴。火光映在他的脸上。他不知为什么笑了起来。火光在他眼睛里闪耀,在他细白的牙齿上抖跳的一幕,现在想来依然图画般鲜亮。水面上冒热气了,我们身上、脸上也热了。总算舒了口气,能坐在灶门前神聊了。我们讲老师的笑话,讲同学的笑话,毫无恶意地,绞尽脑汁给同学,包括给女同学取绰号。最后,我们把洋芋丢到灶洞里。
可能还在吃最后一个烧熟的洋芋,值班老师吹响了起床的哨子。我们慌起来,像考试一样心怦怦跳。女同学们来了。这些满身是笑细胞的疯姑娘,排着队打水,还老是笑,笑声又响又野,真是的!我和庆安在热气腾腾的锅台上“发热水”,一人一大木瓢,让她们笑得稀里糊涂。被我们取了绰号叫“小跳蚤”的张巧云,笑得最凶,盆里的水都笑泼了,害得我又给她加了一瓢。想到我们给她取的绰号,在给她打水的时候,我也忍俊不禁了。
抑或是习惯了吧,当最后一个同学打了水,我和庆安竟没有想到也洗一次热水脸,而是跑回宿舍,拎拎毛巾上沙河。
冬日的早晨,沙河边因为有许多同学在洗漱,也因为刚忙乎一阵,我一点都不感到冷。奇怪的是,同学们见了我俩也哈哈大笑起来。我和庆安相对一看,“哗”地一下,笑得趴在河滩上了。
原来,火烧洋芋上的黑灰,给我俩涂了个大花脸!
哗哗哗,沙河笑得好开心……
【读写提示】
我们的许多美好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我们听着校园钟声长大。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校园,我们都有太多珍藏着的记忆。
因为给孩子们写点东西,我也常常会到学校里去。看到孩子们追逐跑跳,读书唱歌,我都会想到我的“山村学堂”,想到我西洱河边的“小岛岛”,想到“学校旁边一条河”,想到校园里的“梧桐树”,想到我的同学、老师,还有我拜访过、采访过的民族小学……
也许我也曾经是农村孩子,我最初就是在村小上学,我对村寨里的小学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在边疆旅行或走村串寨,我总喜欢到小学校看看。村寨里的小学校挺显眼,很好找。在大青树、芭蕉和凤尾竹的鲜绿中,一面高高飘扬的国旗,恰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招引着你,你走过去,一片唱歌一样的读书声告诉你,这就是小学校了。当年我所到过的小学,大多是草顶竹笆房。四面通风的教室,毒蛇都会钻进去。课桌就是一长条木板,而凳子,不是一截树墩,就是一根粗粗的被孩子们的小屁股磨得光溜溜的竹筒。那年在高黎贡山西麓我国西南边陲最边远的村寨——古浪、岗房,年轻的女乡长带着我在寨子里转悠。路过一所民族小学时,我听到一位老师用一种民族腔很浓的普通话,正在教学生读课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我和女乡长都停下来倾听。我很激动。我想不论是谁,在这样边远的靠近国境线的小学校旁,听到孩子们稚嫩的嘤嘤嗡嗡的读书声,你不能不感动。那是多么好听的声音啊!曾?有句流行的话说“有一种美丽叫感动”。或可以说,我把这种感动着的生机勃勃而又独特的美丽,写进了《民族小学》这篇散文。最初,这篇短小的散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刊发在《小朋友》杂志上。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时,编者不仅对文字做了修改,还改题为《我们的民族小学》,变换了叙述人称,在亲切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近了和读者的距离。
这篇短小的散文,着重写了各民族小学生在一起上课读书、课间玩耍的快乐情景,从而突出“民族小学”的特点。整篇作品有一种色彩感,散文诗一般的节奏感。我自己还比较喜欢最后一小段:“啊,这是一所民族小学,一所南方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我想用富有感情的文字画一幅画,让它细细地染在孩子们的心头。
同样是写“民族小学”,《喊沙民族小学》写的是放学以后,“学校里静寂下来,四周的竹篱草顶教室,像鸟窝一样空荡了”的时候,和年轻的老师们短暂相处的情景。整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我当天日记的一部分,作者始终“在场”,语言则简朴而带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边疆年轻老师们的敬意。如果你把《喊沙民族小学》和《民族小学》(或作为课文的《我们的民族小学》)对照阅读,我想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涌上心头。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