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与文学》所说“史传”,是用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中所说的“史传”概念,指先秦至晋宋(即《文心雕龙》论述到)的史书,包括《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传与文学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史传本身就是文学。史传是文学,首先是一种观念的认同,也就是早期人们对史学与文学同类、同体关系的一种认知。同时,史传蕴含着文学的性质、特点和韵味。其二,史传作为文学,其本身与各种类、体裁文学如民间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很大的关联性。如题材上的共生共荣、互为来源;体裁上的互通互用;表现手法上的互相借鉴;以及史传对于各体文学文本的插入、兼容;对于各体文学史料的收载、评论,等等,《史传与文学》以后一种关系为基本框架,在论述过程中融入前一种关系的内容,试图较全面地探讨史传与民间文学、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小说、古代戏曲等各体文学的关系,揭示史传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共生现象。
邓裕华,广东信宜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侧重于古代小说的研究。曾主编或参编各种教材、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绪论
一 史
二 史传
三 史学与文学
第一章 史传与民间文学
第一节 史传与民间谣谚
第二节 史传与神话、传说
第三节 史传与寓言
第二章 史传与诗歌
第一节 诗史情缘
第二节 史传中的诗歌
第三节 《史记》与《诗经》
第三章 史传与古代散文
第一节 史传与叙事散文
第二节 史传中的其他散文
第四章 史传与小说
第一节 小说与史乘的渊源
第二节 史传与小说的互动
第五章 史传与古代戏曲
第一节 史传中的倡优
第二节 史传对古代戏曲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史传与文学》:
第一节 史传与叙事散文
叙事文又称叙记文、记载文、记事文、叙述文等,各种名称都离不开“叙”和“记”两个字。叙和记都是以备不忘,供事后查阅、参考,因而叙事文的种类也异常繁多,但通常我们说的叙事文,是指具有一定文学因素,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和感情的那些文章。
叙事文不仅是我国古代散文中最基本的一个种类,也是起源最早的一种体裁。我们说的叙事文虽然不等于简单的记事文字,但它们却是从简单的记事文字中孕育出来的。
最早的记事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刻在龟壳、兽骨上面的文字,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甲骨卜辞不仅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规范文字,也是记事文的萌芽,简要、短小。钟鼎铭文刻在青铜器上,直接记载了有关任命、赏赐、功德及重大历史事件,这是早期史家记事的文字,可说是后世史家之文的源头。易卦爻辞是《周易》中对卦和爻所作的说明性文字,其借自然现象、民间习俗或历史故事来象征、暗示事体的吉凶,当中也包含比较多记事的成分。总而言之,甲骨卜辞、钟鼎铭文、易卦爻辞都只是极为简单的记录,即使有较完整的句子和段落,也只能算作叙事散文的一个基本单位,是叙事散文的雏形,还不是成形的叙事文。
《尚书》是古代第一部历史文献的汇编,第一部古代散文集,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定型,所以被后人称为“散文之祖”。《尚书》兼具记叙和论述的性质,其中的一些篇目有很大比重的记叙成分,如《金滕》《顾命》分别记叙了周成王疑忌周公、成王死而康王即位之事;《禹贡》则记载了禹在开拓和治理中国疆土方面的贡献。这几篇文章都条理清晰,段落分明,组织严密,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叙事文。
从春秋到两汉这一历史时期,叙事文一直蓬勃发展,这种盛况集中体现在历史的记叙上,有学者称这个时期为“叙史时期”①,叙事性的史传散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如以《春秋》及其“三传”——《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传散文;以《国语》《战国策》为代表的国别体史传散文;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传散文等。晋宋是叙事文的扩展时期,原来限于叙史的局面被打破,记叙的笔触已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仍然涌现了《三国志》《后汉书》两部著名的史传散文。
这三类史传散文无论对后世的史学还是文学,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先秦两汉叙事性散文的代表,此处主要从其叙事特征方面分别做一些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