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随着天宫二号的顺利升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精美生动的图片,记录了中国人从万户飞天以来的太空探索历程,描述了在中国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上进行的诸多意义重大的科学实验,向广大读者立体呈现出了空间科学实验的无穷魅力。同时,全书描写刻画了多位中国空间研究与应用科学家代表,展现了我国科学家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探索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怀有的梦想,从中国明朝利用火药燃烧推进火箭飞向太空的万户飞天尝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利用乙醇和液氧推进的V-2导弹首次摆脱地心力,再到美国成功实现的举世瞩目的人类登陆月球,人类矢志不渝地进行着太空探索。随着航天技术的持续、迅猛发展,人类太空探索的梦想已触手可及。
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自1956 年开始。1970 年4 月,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时代的启动。1992 年9 月,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由1999 年11 月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顺利升空,到2003 年10 月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进入太空,再到2011 年9 月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应用任务顺利实施,中国的载人航天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科学规划、稳步发展的道路。
20 余年来,载人航天充分利用神舟系列飞船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开展了近50 项空间科学研究,研制了500 余台/ 套有效载荷,圆满完成了历次飞行试验任务。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和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天文、空间物理与空间环境、空间地球科学与应用以及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与应用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以组织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任务而建立的研究所,代表科学院牵头负责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方面的总体管理和技术集成工作,具体包括空间科学及应用战略研究、空间应用任务组织实施、总体技术支持支撑、科学成果产出及推广等,同时对中科院承担的载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统协助配套任务进行协助管理。
20余年来,有效组织全国众多承研单位,充分利用神舟系列飞船、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平台开展了50余项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研制的500余台/套有效载荷圆满完成了历次飞行试验任务。在对地观测及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天文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应用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与应用成果。
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社
喻菲:在新华社对外部从事科技、考古、社会、文化等多领域报道,曾在阿富汗做过战地记者。近年来在中国特稿社从事深度报道和特稿写作,被对外部评为科技报道专家型记者。
王晨曦: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记者,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英语专业,外交学院英语翻译专业硕士。长期舞文弄墨,爱科学,爱幻想。
贺萌:主修非通用语种,辅修新闻学,自修卡通漫画手绘,自诩为“记者编辑中会画画的翻译”。因脑洞较大、画风多变,多次参与新华社科学报道,成为严谨科学趣味传播的实践者。
目录
1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2
寻找第二个地球7
2离开地球
人类进入宇航时代12
太空中来了中国人17
空间站——太空生活第一步20
中国为什么也要建空间站23
3“天”上“宫”阙——太空中的实验室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也有试验版25
天宫二号——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28
天宫二号上有哪些太空实验3 1
太空实验的“大管家”34
4有趣的太空实验
从太空看地球38
宇宙有多美就有多危险43
“小蜜蜂”与宇宙中最闪耀的爆炸46
太空“八卦炉”炼的是什么“英雄材料”55
天上传来不可破解的密码59
在太空搭一座液体的桥65
我们能到火星上种土豆吗69
太空中的一只特别准的钟79
5展望中国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长什么样88
中国科学家要去空间站上做哪些大事——未来空间站的仿真设计92
6天宫与空间站背后的科学家
寻找宇宙中的“没缺陷不常见”101
打造太空里最准的原子钟106
在太空研究生命之美110
太空实验“大管家”炼成记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