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研究:基于军事援助的考察
全书详细梳理了美以军事外交关系形成、发展、提升及再定位的过程,较为全面地归纳了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主要内容,深入解析了现实战略因素、文化社会因素、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影响力等三大动因,逐一分析了长期稳定性、显著的非对称性、典型的结盟性、军事援助条件极其优惠等四个特点。着眼于全面客观地看待美以军事外交关系,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这一关系给美以双方乃至全球带来的影响,透析了美以各自面临的两难困境,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前景。
第一章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缘起 第二节以色列建国后杜鲁门政府期间美以军事外交关系 第三节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美以军事外交关系 第二章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突破 第二节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深化 第三节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巩固 第三章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提升 第一节里根政府对中东的双轨军事外交政策 第二节里根政府初期美国与以色列军事外交关系的摩擦 第三节里根政府时期美国与以色列军事外交关系的制度性提升 第四节里根政府任内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第四章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再定位 第一节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政府任内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波折 第二节克林顿政府任内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调整 第三节小布什政府任内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进一步跃升 第四节奥巴马政府任内美以军事外交关系新动向 第五章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动因 第一节现实战略因素 第二节文化和宗教因素 第三节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影响力 第六章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内容 第一节军事援助 第二节军工合作 第三节军事交流密切 第四节战略与安全合作 第五节美国对以色列安全的其他支持 第七章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特点 第一节长期稳定性 第二节显著的非对称性 第三节典型的结盟性 第四节军事援助条件极其优惠 第八章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对以色列的影响 第二节对美国的影响 第三节对中东地区安全与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 第九章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困境与前瞻 第一节以色列的两难困境 第二节美国的两难困境 第三节美以军事外交关系中的其他问题 第四节从历史管窥未来:美以军事外交关系前瞻 第十章中、美、以三角军事外交关系 第一节中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美国因素对中以军事外交关系影响的几个典型案例 第三节对中、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思考
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形成美以军事关系萌芽于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武装建立与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的犹太人对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武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美国政府虽然在支持犹太人武力建国方面持谨慎和保守政策,但是对犹太人武装也给予了一定帮助。二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目标是遏止苏联进入地中海和中东地区,削弱英国在中东的传统地位,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阿拉伯国家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以色列建国后,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对阿以双方奉行大致平衡的政策,在实践上,为了拉拢阿拉伯国家,甚至对其有所偏向。总体来说,美国虽然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给予以色列关键性的政治和军事支持,但是以色列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政府对包括以色列在内的中东地区实行“武器禁运”政策,美以军事外交关系比较冷淡。第一节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缘起研究美以军事外交关系,必须追溯到以色列建国前美国与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特别是巴勒斯坦地区犹太自治机构的军事联系。这期间美国对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及巴勒斯坦自治机构发展武装的支持,蕴含着以后美以特殊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因素。一、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武装情况犹太复国主义者很早就进行了建立民族武装的努力。为了对付阿拉伯人的袭击,1907年,一小批锡安工人党成员成立了“巴尔·吉欧拉”,这是一支向一些村庄提供服务的犹太人卫队。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使民族武装的概念得以实现。1909年,他们采用了“卫士”(Hashomer)这一名称。【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页。有了自己武装力量的保卫,阿拉伯人针对犹太人的暴力活动有所减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努力下,英国军队中成立了犹太军团。【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8页。大战末期,犹太自卫运动开始发展壮大,自卫运动中的各个组织也开始采取步骤,试图联合起来。1919年和1920年阿拉伯人的暴力活动加速了这一进程。1920年6月,劳工联盟大会1919年年底成立的党派,目标是建立民族自卫武装的核心组织,并将工人犹太复国主义范围以外的其他组织吸引进来。参见【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8页。决定建立民族防卫组织——哈加纳(希伯来语意为“防务”)。【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9页。1920年12月,犹太工总全称为“犹太工人总工会”,外界一般认为它是一个工会联合会,其实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组织,不仅涉及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的生活、经济方面,甚至涉及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对伊休夫(Yishuv,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社团。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在授予英国以治理巴勒斯坦地区权力的委任统治条款中,规定“伊休夫”作为犹太人自治机构,对内可以处理犹太人自身事务,对外可代表犹太人在经济、社会等事务上,与英国托管当局合作并提出建设性建议)的发展及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参见【美】纳达夫·萨弗兰:《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九章:“犹太工人总工会:国家中的劳工国家”,第229—264页。成立。随后,劳工联盟将全国范围的防务行动权交给犹太工总。1929年,阿拉伯人动乱之后,犹太人社团的公共机构开始重视防务问题,民族委员会建立了一个防务委员会,任务是将哈加纳和其他武装组织平行地纳入民族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经过努力,1931年达成了新防务架构,并得到犹太人协会和民族委员会的批准。根据新防务架构安排,犹太工总和非劳工团体在平等的基础上,每一派选出三名代表组成对各民族机构负责的扩大的防务指挥部。由于劳工派具有较好的组织纪律和较丰富的防务经验,并且人数众多,劳工领袖一直承担着哈加纳的主要领导责任。这一架构一直到1948年都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4页。1936—1939年阿拉伯人起义,加速了哈加纳由一支地方武装发展成为犹太国民军队的核心。【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7—184页。经过分化演变,1937年又形成了另一个独立的武装组织——“伊尔贡”。1931年春,耶路撒冷的“哈加纳”指挥官以及约100名追随者脱离“哈加纳”,建立了一个独立的防务组织。这些持不同政见者中大多数是非工人体系的,对防务运动中工人派的主导地位不满。这个分离出去的组织被称为“哈加纳B”派。1937年,“哈加纳B”派进行一次全体表决,当时3000名成员中有一半投票支持重返“哈加纳”常规队伍,余下的一半投票主张保留组织的独立,这个独立的组织即是“伊尔贡”,也称“哈加纳B”派、“伊尔贡B”派,全称是民族军事组织(Irgun Zevai Leummi)。参见【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1页。1940年,“伊尔贡”领导人雅博廷基死后,亚伯拉罕·斯特恩带领巴勒斯坦的大部分“伊尔贡”成员组成了一个新的持不同政见的恐怖主义组织,后来被称作“莱希”(Lehi,“以色列自由战士”,又被称为“斯特恩帮”)。【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12页。以色列建国前,“哈加纳”“伊尔贡”和“莱希”是巴勒斯坦地区三支主要犹太人武装。其中,哈加纳力量最大,也是受到普遍认可的犹太人武装。二战中,巴勒斯坦犹太人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加快了犹太人经济的发展,发展了地方军火工业,犹太人的军事训练水平和战斗力普遍提高。【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9页。1944年秋,由于犹太人的坚持和努力,英国军队成立了一个犹太旅。该旅参加了一些军事行动。许多犹太旅成员仍然保持着与“哈加纳”的地下联系。【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0—201页。二战期间,哈加纳取得了长足发展,1939年9月设立总参谋部。1941年5月,犹太人协会执委会批准成立了一支突击队——帕尔马赫。到1942年年底,“哈加纳”中训练最好的年轻成员都加入了帕尔马赫。在武器方面,主要是获取叙利亚维希军队的武器,从阿拉伯人手中购买武器,也从埃及和北非得到了大量武器。这一时期,哈加纳也发展了自己的军火工业。【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3—210页。1946年12月,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任命本—古里安为防务委员。独立战争期间,本—古里安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全国军事力量。1948年3月与“伊尔贡”达成协议,“伊尔贡”许诺一俟国家宣布成立就自动解散,“莱希”也宣布放弃独立存在。【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2页。1948年5月26日,临时政府命令正式建立以色列国防军,禁止除新的国家军队之外任何武装组织存在。虽然“伊尔贡”和“莱希”宣布效忠国家,但整编工作仍未完成,而且它们的习惯、习气对政府权威是重大威胁。1948年6月21日,本—古里安利用“阿尔塔列纳”号事件1948年6月20日,有人报告临时政府内阁,“伊尔贡”独自安排了它的船只“阿尔塔列纳”号,运来了800名志愿人员以及大量军火。临时政府内阁认为“伊尔贡”决心公然蔑视政府权威,对抗法律,武装自己的战士。本—古里安下令部队强迫该船投降,必要时不惜动武。最终,有16名“伊尔贡”分子被打死,另有数十人受伤。之后数十名“伊尔贡”成员被捕,他们的领导人又像从前地下活动时期一样躲藏了起来。“伊尔贡”未能从打击中恢复过来,很快就解散了,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政党——自由党,继续进行反对派活动。,以处理叛军的形式把“伊尔贡”并入了“哈加纳”,但“伊尔贡”在耶路撒冷还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7—258页。1948年9月17日,一部分拒绝解散的“莱希”人员刺杀了联合国调解员瑞典人福克·伯纳多特伯爵。临时政府利用这一事件,宣布“莱希”为恐怖组织,在无情的镇压下,该组织消失了。沈威力:《中东枭雄——以色列》,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临时政府也向“伊尔贡”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成员在24小时内予以解散,交出武器,并以个人身份加入国家军队。“伊尔贡”接受了最后通牒,结束了与政府作对的历史。【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2页。自此,以色列国防军成为唯一的国家军队。二、美国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犹太人武装的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魏兹曼看到了英国战后控制巴勒斯坦的企图,由此得出结论,如果获得英国的支持和保护,犹太复国主义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在他的努力下,英国于1917年11月2日发布《贝尔福宣言》,宣称“国王陛下的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且将尽最大努力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0页。这是犹太复国主义获得的一次重大胜利。随着一战协约国的胜利,英国获得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权。此后,犹太复国主义者主要是争取英国对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支持。但是,随着美国犹太人更为积极地参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以及美国犹太人社团影响力的上升。重要表现是罗斯福上台后,任命了一大批犹太人担任高官,其“新政”体现了犹太特征。参见汪舒明:《犹太人在美国政坛的崛起及其社会文化根源》,载潘光、汪舒明、罗爱玲主编:《犹太人在美国:一个成功族群的发展和影响》,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83—85页。犹太复国主义者逐渐将争取支持的重心转向美国。1935年第19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上,本—古里安当选为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主席和犹太代办处执委会主席。此后,本—古里安更加急迫地争取美国犹太人的支持。他写信给在美国的劳工运动中的密使说:“美国是一个广阔而又巨大的活动领域……如果在美国不能开展一次强大并获得支持的运动,就不会有一次全世界范围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美国有的是群众、权力和金钱。如果我们展望伟大的前景,有了美国的支持我们就有了希望。”【以】米迦勒·巴尔—祖海尔著,刘瑞祥、杨兆文等译:《本—古里安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1937年,英国放弃《皮尔报告》提出的分治方案后1936年,阿拉伯人爆发起义。同年11月,英国派前印度事务大臣厄尔·皮尔为首的皇家委员会前往巴勒斯坦调查阿拉伯人暴乱情况。1937年夏,该委员会发表《皮尔报告》,建议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参见【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2—163页。,本—古里安得出结论:“美国和美国的犹太人蕴含着一种巨大的未经开发的政治潜力,现在必须把他们作为犹太复国主义在国外斗争的中心。”【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彭燕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6页。二战期间,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也在客观上动员了美国大众,特别是激发了美国犹太人对犹太复国主义支持的热情。 第一章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的形成 00 美以军事外交关系研究 1941年11月21日,本—古里安前往美国。在纽约,本—古里安与一个由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非犹太复国主义者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建立了联系,并向他们提交了一个政治方案,要点是“把巴勒斯坦组织成为一个犹太国家,以便在战后让所有愿意或需要移居巴勒斯坦的人都能如愿以偿”。他逐一动员较大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支持他的方案,最终获得了成功。他还开始游说美国政府有关人员。本—古里安的政治方案逐渐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支持。【以】米迦勒·巴尔—祖海尔著,刘瑞祥、杨兆文等译:《本—古里安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1942年5月6日至11日,603名代表聚集在位于纽约比尔特莫尔饭店召开了会议,通过了《比尔特莫尔纲领》。【以】米迦勒·巴尔—祖海尔著,刘瑞祥、杨兆文等译:《本—古里安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这一纲领的主要部分是宣布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有权建立自己的军队,即“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战争努力中和保卫自己的国家中,有权充分发挥作用,即通过在自己旗帜下和联合国家最高司令部领导下的犹太人军队,有权作战”。并第一次宣告了它的“最后目的”就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即“巴勒斯坦应当建立起与新的民主世界结构相融合的犹太人联邦”。尹崇敬主编:《中东问题100年》,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该书中的“毕尔莫纲领”即为一般翻译的“比尔特莫尔纲领”。1943年,全美犹太人组织在匹兹堡召开会议,并通过决议,表示赞同《比尔特莫尔纲领》。美国犹太人组织发起了为犹太复国主义事业捐献基金的运动,利用宣传机器、群众集会和递交请愿书等方式,广泛宣传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并以此向美国国会和政府施加压力。因此,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特别是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越来越受美国犹太人集团的影响。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二战结束后,本—古里安看到英国不会实行分治计划,要实现建立犹太国家的目标就必然会与英国发生冲突,并且预见到新成立的犹太国家可能遭到阿拉伯邻国的攻击。因此,他认为必须设法获取大量武器以及生产武器的设备,为战争做好准备。为此目的,本—古里安于1945年再次前往美国。到达纽约后,本—古里安向包括其朋友鲁道夫·索南本在内的18位百万富翁募集了数百万美元。索南本以装运医疗设备和药品作为掩护,用这笔款项购买武器。后来他继续募集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元,用于购买武器和进行非法移民所需要的船只。【以】米迦勒·巴尔—祖海尔著,刘瑞祥、杨兆文等译:《本—古里安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153页。本—古里安还敦促美国的犹太领导人帮助在巴勒斯坦建立军火工业。【美】乔恩·金奇、【美】戴维·金奇著,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编译:《中东战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最后,一批经过特别挑选的20名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为了这个目的汇集于纽约。这批人在短时间内就筹集了几百万美元,获得了创办军火工业所需的重型机器。海姆·斯莱文负责这项工作,他成功地避开了英国人的检查,将装备运进了巴勒斯坦,但是这些装备只有在英国人撤走后才能使用。【美】乔恩·金奇、【美】戴维·金奇著,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编译:《中东战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注释1。建立国家需要依靠武力,而建立军队需要大量的金钱。根据以色列前总理果尔达·梅厄夫人的回忆,“伊休夫的税收已经重得不能再重了。他们可以献出生命,但他们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只有一个途径能够得到他们所需要的钱,那就是美国犹太人”。Peggy Mann,Golda:The Life of Israels Prime Minister,Vallentine,MitchellLondon,1971,p141如果没有美国犹太组织大量的赠款,巴勒斯坦犹太人的生活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活动就将陷于困境,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更谈不上建立武装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竭尽所能从美国获取武器,他们利用一些机构,如索尼本研究所(Sonneborn Institute,后来称“Materials for Israel”),甚至很多虚构的公司,从美国政府库存中和其他一些渠道购买武器装备送往以色列。例如,他们在巴勒斯坦虚设了一个名为“土地和劳工”(Land and Labor)的机构,这样,被撤除炮塔的坦克就可以伪装为拖拉机,撤除铜扣的军装可作为工作服,送往巴勒斯坦。一位作者描述道:“全国(美国)各地秘密举行‘周四夜聚会’(Thursday Night Meetings)。结果就是,犹太人公司捐赠了各种各样的物资,从沙袋——用来保护孤儿院和养老院……到提升哈加纳士气的古典唱片。美国犹太退伍军人故意将其保存的用于纪念的轻武器丢在武器藏匿点,这个藏匿点通常都是犹太人商店……甚至那些职业枪手也不会被忽视,成为武器的可能来源渠道之一。”Cheryl ARubenberg,Israel and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A Critical Examination,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 Press,1986,pp35-36建国前夕,由于迫在眉睫的危险,需要即刻获得大量资金以购置武器。1948年1月,犹太建国协会派果尔达·梅厄夫人前往美国筹措军费。梅厄夫人在犹太联盟福利基金理事会在芝加哥召集的大会上动员美国犹太人捐款,她说:“如果我们能在两三个星期内得到2500万美元到3000万美元的现金,我们就能够生存下来……你们只需要决定一件事:在这种战斗中,是我们赢得胜利还是穆夫提赢得胜利。美国犹太人能够做出这一决定。但是必须尽快地做出决定,在几个小时内……”结果,与会的美国犹太人当场承诺捐助2500万美元。梅厄夫人在美国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筹集到5000多万美元。Peggy Mann,Golda:The Life of Israels Prime Minister,Vallentine,MitchellLondon,1971,pp144-145在她返回后,本—古里安当面夸奖她说:“将来某一天编写历史的时候,将会写上:有一位犹太夫人筹集到了钱,才使得这个国家的诞生成为可能。”Peggy Mann,Golda:The Life of Israels Prime Minister,Vallentine,MitchellLondon,1971,p146三、美国政府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武器禁运政策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主要在于敦促英国政府放宽对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限制,与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武装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二战结束后,在犹太复国主义者要求美国政府支持他们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的问题上,杜鲁门基本持消极态度。这主要表现在拒绝派军队强制执行联合国分治决议和武器禁运两个问题上。犹太复国主义者非常希望美国能够派遣军队前往巴勒斯坦强制执行分治决议。摩西·夏里特曾说:“犹太人非常希望有一支国际军事力量来援助他们对犹太国家领土的防卫。”但是华盛顿主流意见都认为,政治支持与军事援助有着根本的不同。Cheryl ARubenberg,Israel and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A Critical Examination,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 Press,1986,pp36-371947年年底至1948年年初,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战斗日趋激烈。美国政府官员再三提醒杜鲁门,如果全面战争爆发,而美国又站在以色列一边参战,那么将对美国利益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害。国务院的一份报告清楚地说明了不能派遣军队的原因:美国对强制执行分治而给予的任何援助将会导致穆斯林世界相当大的部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美国根深蒂固的敌意,这将会使美国遭受重大损失,如丧失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贸易和石油利益受损等。Cheryl ARubenberg,Israel and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A Critical Examination,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 Press,1986,pp36-37与此同时,美苏关系日益紧张。华盛顿担心意大利共产党会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上台,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和柏林危机也在加剧。杜鲁门担心欧洲可能爆发大冲突,所以他极力避免美国陷入一场中东战争。在1948年2月17日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阿尔弗雷德·格伦瑟将军估计如要以武力执行分治决议,将需要8万至16万军队。Kurzman,Genesis 1948,pp84-86;MTruman,Harry STuman,p388,quoted in Herbert Druks,The Uncertain Friendship:The USand Israel from Roosevelt to Kennedy,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Greenwood Press,2001,p99如此规模的军队陷入中东,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就必然大为减小。因此,杜鲁门没有拒绝国务院和参谋长联席委员会关于不向中东派遣军队的建议。Cheryl ARubenberg,Israel and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A Critical Examination,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 Press,1986,pp36-37对于犹太复国主义者要求美国给予武器援助的要求,美国政府总体也是采取消极态度,较为严格地执行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武器禁运政策。犹太复国主义者一开始认为他们能够从美国购买到武器,但事情的发展并未如他们所愿。虽然杜鲁门不断被要求解除武器禁运,但最终他还是听从了国务院的意见,那就是任何单方面撤销(武器禁运政策)将表明“美国与犹太人的战争努力在事实上绑在一起”,“美国向阿拉伯国家宣战”。另一个显著的原因是公众反应。根据一项全国民意调查,82%的选民反对对武器禁运政策做任何改变。Cheryl ARubenberg,Israel and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A Critical Examination,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 Press,1986,pp42-43因此,美国政府于1947年12月5日正式宣布了禁运政策。美国对此的解释是:“巴勒斯坦地区内部及边境上的紧张形势”以及“阿拉伯人可能用美国的武器攻击犹太人,或者犹太人用这些武器攻击阿拉伯人。不论发生哪种情况,我们都将遭受严厉的谴责”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