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民主政治,发挥着沟通互动平台、提升社会资本、民主监督以及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其发生、发展有大众心理从众化的因素,还会受到政治效能感的刺激,使得网络问政不断被模仿、被复制,导致非理性政治参与、海量信息的真假难辨等乱象。政府规制主要针对市场失灵现象,也可以针对网络问政市场的失灵问题,在价值层面主要关注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其措施主要包括治理、规范以及法律制度的使用。国外对网络问政的规制经历了从管理到规制,再到治理的过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全国互联网管理工作协调小组为核心的规制机构,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存在着原则性规定比较宽泛,规制机构多元、职能交叉,规制效能低下等弊端。我国的政府规制体系建设应在加强立法、提升政府网络领导力、拓展群众路线工作领域等方面打开思路。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丛书:网络问政的政府规制研究》系统考察发生在近些年的网络问政事件,循着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探索解决思路的认识路径,探讨网络问政与政府规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尝试性地提出应对之策。
网络问政其实就是普通网民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关注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参与到政治过程中,并发挥知情、监督、咨询等功能的形式与状态的总称,属于政治参与的范畴。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推动着政治进程不断发展,其作用和功能不断显现。网络问政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不断发挥着沟通互动、提升社会资本和民主监督的功能,推动了政府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促进了政府工作的透明运行和政府信息的透明化,促进了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的有效对接。
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问政在推动社会政治发展,促进政治沟通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首先,网络问政体现的未必是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其次,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情绪化,并且很容易将一般意义上的网络问政引向群体性事件或其他网络事件;再次,网上民声鼎沸,众口铄金,而且所存在的海量信息真假难辨;最后,网络民众存在的无序问政现象,一方面体现了网民确实有问题要反映,但是另一方面却反映了当前政府在规范网络问政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管理缺位。
网络问政的存在为广大公众提供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政治稳定带来了诸多挑战。网络本身管理的问题、政府部门的问题以及管理过程中制度的缺失等,造成了网络问政时有危及社会稳定的情况,存在着互联网市场失灵、政府管理失灵等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强化规制力量,提升治理能力。
互联网规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政府对互联网的规制不是为了管控网络,而为了让网络发展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规制是为了更好地依法行政。政府规制所遵循的宗旨就是要在回归秩序的基础上,促进互联网长足发展。互联网规制是政府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主要方法,更是对互联网进行再认识的过程。因此对互联网的规制要站在战略的制高点,规划并执行其运行蓝图。政府规制互联网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对互联网加以引导和运用。
王景玉教授的这部专著主要在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一、网络问政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涉及网络问政的基本概念、网络问政对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等。二、网络问政规制的必然性。主要从网络问政的政治效能感、政府规制的必要性、政府规制的理论契合等方面展开论述。三、介绍国外网络问政的政府规制。主要包括国外网络问政规制的发展状况、国外政府规制的措施、国外网络政府规制的借鉴。四、系统分析和阐释我国政府规制网络问政的制度体系建设与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当前网络规制的基本状况、我国网络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网络问政的规制体系建设的对策。五、主要讨论网络规范与政府能力建设。主要涉及政府规制的措施与指向、政府提升网络领导能力的策略与方针、政府提升网络领导力的素质要求等内容。
王景玉教授2012年至2014年在国家行政学院与我合作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借助博士后资助,借助国家行政学院的有利条件,对网络问政的政府规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作为博士后报告选题。他作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并对若干省份诸多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得到第一手数据,最终写出了这样一部既有问题意识又有理论思考的学术专著。
作为合作导师,对景玉教授这部专著的出版甚为欣喜,是为序。
王景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浙江省政治学会、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三项,主持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若干项。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序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网络问政研究的意义
二 网络问政研究的理论进展
三 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网络问政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功能
一 基本概念
二 与政治参与概念的耦合
三 网络问政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
一 社会、科技的发展与问政方式的历史变迁
二 问政平台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
一 推动政府工作规范化
二 促进信息透明
三 促进虚拟与现实的有效对接
四 理性表达的呼声越来越高
五 廓清公私领域势在必行
第二章 网络问政的政治效能感
第一节 政治效能感概述
一 内涵解析
二 实质与功能
三 考量向度
四 考量特点
第二节 网络问政政治效能感的实际体现
一 网络问政效能感的现实价值
二 网络问政效能感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规制网络问政的必要性
第一节 政府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 政府规制的基本概念
二 政府规制的关注点
第二节 政府规制网络问政的必要性
一 网络社会存在的问题
二 面对的挑战
三 存在挑战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政府规制网络问政的理论契合
一 网络问政为什么需要政府规制
二 网络问政“失灵”的现实状况
三 规制网络问政的可行性
第四章 国外网络问政的政府规制研究
第一节 国外对网络问政的理性认知
一 对互联网参与行为规制的争论
二 对互联网管控的认识不断深化
三 以政府规制代替政府管制
四 媒体市场“失灵”呼唤政府规制
五 对自由主义传统的反思
第二节 国外政府规制网络的措施
一 技术性规制
二 立法规制
三 道德规范规制
第三节 国外网络政府规制的借鉴
一 政府规制的起点
二 国外网络规制的经验
第五章 我国网络规制的制度体系建设状况研究
第一节 当前网络规制的基本状况
一 网络规制的制度体系
二 我国网络规制的政府体制
第二节 我国网络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网络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 政府规制体制的缺陷
第三节 我国网络问政的规制体系建设对策
一 加强立法工作,健全互联网法律制度体系
二 制度体系建设的原则
第六章 网络规范与政府能力建设
第一节 政府规制的措施与指向
一 规制措施
二 网络行为规范化的指向
三 网络行为规范化的途径
第二节 政府提升网络领导能力的策略与方针
一 政府领导力在网络行为规范化中的角色定位
二 网络领导力提升的策略
三 提升网络领导能力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政府提升网络领导力的素质要求
一 媒体沟通能力
二 做网民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三 在网络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能力
四 把握网络技术的能力
五 形成规制的凝聚力
结语
一 以国情为基础安排政府规制
二 以战略为指向考量政府规制
三 以核心价值为引领指导政府规制
四 以网络技术自主化为基础做实政府规制
参考文献
附 网络问政基本状况调查问卷
后记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丛书:网络问政的政府规制研究》:
(2)从民主政治视角体验网络民众的参与行为并对未来的网络民主予以高度期待。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分析了网络社会的信息传递和交往机制,论述了互联网在传播过程中会导致“群体极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根源则在于网络参与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性获取以及“协同过滤”,这样网络参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元选择和观点包容将会受到压抑和破坏。因此桑斯坦对网络民主的前景持谨慎和悲观的态度。安德鲁·查德威克在《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技术传播》中将电子民主的界定与拓宽的政治参与相关联,其目的是将公民之间、公民与代表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电子信息平台获得新生。他在讨论会议电话、交互式有线电视和手提摄像机等工具促进草根民主的同时,对美国俄亥俄州1977年出现的电子市政厅大加赞赏,将之描述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因为那些引进了交互式有线系统,允许市民参与民意测验和有关当地计划的会议,使得直接民主具有了可能性,普遍的政治参与和流行的主权,在以电脑为媒介的时代,进行着不同形式的交流,将公民社会网络嵌入到已经建立起来的地方和国家层级的代议和行政程序中。
(3)从新闻自由的角度主张媒体民主自由,从网民角度反思网络参与行为的弊端。英国学者约翰·基恩在《媒体与民主》中从个人自由与宪法权利的角度展开论述,认为媒体参与自由应该予以保障而不是控制和限制,强调市场竞争是保证新闻自由的最基本条件,只有打破公共服务垄断,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自由。对民主的理解最好是由许多拥有标准含义的程序规则构成一套系统,这些规则指定谁可以被授予作集体决策,并指定这样的决定通过哪些程序作出来,而不考虑那些生活领域。他认为只有多元化的沟通媒体加强了民主程序,才能公开地收集引起公众注意的各种危险,并使犯错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犯大错误的机会。②约翰·基恩从媒体自由的角度,论证了新闻自由和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优点。然而,安德鲁·基恩却从另一角度对互联网的弊端进行了反思。在谈到“业余者的革命”时,他以维基百科为例,研究了它的特点和编辑方式,认为维基开创了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新模式,遵循着民主原则,与《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模式截然不同,而且从来不向编辑者支付任何费用。但是,安德鲁·基恩认为,对于选举制度而言,民主具有很大意义;但是极端的民主却无助于知识、智慧的创新。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只有接受长期培训之后,才能胜任专业的工作。而在维基百科的编辑队伍里,形成了另一种推崇,那就是对业余者的推崇,他们以业余为荣,人们只是将他们知道的一点点东西编入词条,结果造成浅学误人。③计算机及其操作系统本属于高智能,但是计算机终端本身以及其行为方式却呈现出低智化、去权威化的趋势,结果造成一个业余者尽情地狂欢在世界里,而学富五车者却不如才疏学浅的。这种低智化的倾向实际上与网络参与的弊端有一定联系,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