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心智哲学的理论框架内解释会话含义产生过程涉及的交际者的认知机制和心智活动。感受质是会话含义产生的心智基础,外界事物的物理属性在认知状态中的心理属性是以感受质结构的形式存在的。语言作为刺激物会激发起人对语言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感受质,成为会话含义产生的基础,在一定的语境下,以意向性为“指向”,选择与语境匹配的感受质结构中的信息,产生会话含义。会话含义的可撤销性和不确定性是由于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
黄缅博士的《心智哲学视角下的会话含义研究》要出版付印了,要我写个“序”,我高兴地答应了,因为这是目前我国在心智哲学理论视域下进行语言研究较早拿出来的较厚的研究成果,这是难能可贵的。我向黄缅博士表示祝贺。
黄缅博士才思敏捷,思维开阔,把心智哲学的理论和观点引入语用研究中。这也许能为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的语用学科带来一些新思路,为语用学研究注入一些新的学术资源。为了使会话含义的研究得到合理的扩展,她把原来归在修辞学的一些现象都囊括进来,把它们看作特殊含义现象,从而使它们获得新的解释,这也使会话含义获得了新的诠释,这可能是语用学研究可供考虑的一种新思路。这样的考虑如何,有待各位学者给予指正。
我们“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研究团队开始进行研究是在2010年,现在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心智哲学形而上的理论,深奥而繁杂。但是,我们不是进行哲学研究,只是要从中选取一些合适的理论用以指导语言研究;为此,我们定下了“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易者而用之”的原则,开始的一两年主要是选用了意向性、心物随附性、感受质等的理论。近二三十年,国内外心智哲学家以及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对意识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有些研究还采用了神经电生理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事件关系电位(ERP)检测的高科技实验手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这样的认识: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人类的心智,就必须认真研究人类的意识现象。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近来我们为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总结了五个观念:计算观、意识观、意向观、涌现观、拓扑观。就我个人来说,进行心智哲学视域下的语言研究,是我七十多岁之后才开始的,是我的一次“衰年变法”。我已年老体衰。要使研究深入下去,要有一些像黄缅博士这样年富力强、思维开阔、勇于创新的中青年学者。
黄缅博士呈献给读者的这一成果,可能由于成书时间比较匆忙,略有疏漏,意向性、心物随附性、感受质等的概念,在好几处零散地用到,还来不及整合;对有些语言现象如“幂姆”如何用心智哲学理论进行分析,还可以再做一些思考,等等。这些只是小瑕疵,瑕不掩瑜。
黄缅,女,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主任、跨文化传播硕士生导师,入选重庆市首批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相邻关系一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获得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选题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会话含义的特点与分类的概括
二 会话含义的推导
三 会话含义的哲学溯源
第三节 心智哲学与语用研究
一 基于心智哲学的语用研究的两项假设
二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方法论问题
第四节 本书框架结构
第二章 会话含义的心智基础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思维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中的语言使用
一 思维中的语言使用
二 交际中的语言使用
第三节 思维语言假设与会话含义
一 合作和理性
二 理性的心智基础
第四节 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
第三章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
第一节 语言: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心智哲学的交会点
一 语言与认知科学
二 认知科学与心智哲学
第二节 心智哲学中的感受质
第四章 心智哲学与常规关系
第一节 常规关系研究的源起
第二节 对常规关系认识的深化
第三节 常规关系的分类
第四节 意向性与常规关系
一 意向性
二 相邻/相似与意向性
三 意图和意向性
第五章 心智哲学对谐音仿拟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 谐音仿拟的定义
第二节 谐音仿拟生成假设
第三节 谐音仿拟的分类
第四节 谐音仿拟的认知机制
第五节 通感
第六节 感受质与意向性
一 感受质
二 意向性
第六章 心智哲学与幂姆
第一节 幂姆的定义
第二节 语篇与幂姆
第三节 幂姆的四种类型
第四节 幂姆与随附性
第七章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第一节 科学语言与隐喻
第二节 科学语言:隐喻的可能和必要
第三节 隐喻表达:客观主观因素
第四节 科学语言与隐喻思维
第五节 隐喻与哲学
第六节 隐喻与心智
第八章 反语的心智哲学解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反语的心理属性
一 意向性
二 反语的意向性
第三节 反语的物理属性
一 感受质与感受质结构
二 反语与感受质结构
第四节 反语的心理属性与物理属性的关系
第五节 心智哲学视角下反语的工作机制
一 正话反说
二 反话正说
三 结语
第九章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成语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成语与感受质
一 感受质
二 成语喻义产生的理据
第三节 成语与随附性
一 意向性
二 随附性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一般会话含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感受质结构——信息量含义的生成理据
一 感受质与感受质结构
二 感受质结构与信息量含义的生成
第三节 基于感受质结构的信息含义的生成机制
一 信息量含义推理
二 信息含义的运行机制分析
第十一章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会话含义的心理属性
第三节 随附性与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
一 随附性与特殊会话含义
二 随附性与一般会话含义
第十二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会话含义研究》:
第二节 思维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中的语言使用
一 思维中的语言使用
说话人意义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包括思维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会话原则的作用是解释会话含义产生的,说话人能够通过使用思维中的句子来表达说话人意义或者是会话含义能被用来解释说话人意义。
会话含义可以用来解释说话人如何通过他们的话语表达意义。说话人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p。一种方式是说话人直白地说出p,另外一种方式是说话人运用会话含义来表达p。使用会话含义来解释量词辖域限制的情况时,假设说话人常常用所有的A是B这样的句子形式来表达所有是B的A也是C的句子形式的字面意义。该例子表明说话人通过使用思维中不受限制的量化句能够标准地表达受限制的命题(如“家里的每个罐子都是空的”)。我们提出下面的原则来检验什么时候说话人的意义能被解释为会话含义。只有当S不能被说话人在思维语言中表达p,只能在会话中来表达p时,这种语言现象就被解释为会话含义。
任何对语言现象的解释都要检验其普遍性,那就是看它是否能解释所有的或者是几乎所有的化句的情况。如在我们上例中的命题“家里的每个罐子都是空的”,表明说话人通过使用思维中不受限制的量化句能够标准地表达受限制的命题(像“家里的每个瓶子都是空的”)。会话含义不应该用来解释说话人如何用过话语来表示事物,而应该是他们如何试着交际、表达意义给听话人。尽管说话人能通过思维中的句子来表征事物,但说话人不能使用思维中的句子来向听话人表达事物。
在交际中可以以言行事,因此有些言语行为可以使用思维中的语言来完成。通过使用思维中的句子,说话人能作出判断或是思考某一思想。交际中特定的断言命题态度和交际之间的关系,有时可以等同于思维中特定的断言命题态度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假设某个句子S(或某类句子)和命题p(或某类命题p),在会话中说出S会典型地被认为是p的断言,而在思维中使用S会典型地被认为是对内容p的判断,如上例。
二 交际中的语言使用
如果为一个申请读哲学研究生的学生写推荐信只写一句话“该学生的书法很好”,这只是表达一种“该生不是个非常好的候选人”的命题。但如果现在考虑在思维中使用该句子,一个说话人能对自己说“该生书法非常好”来判断“该生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哲学研究生候选人”的判断吗?使用“该生书法很好”本身不能成为作出判断的方式。除了人们真正对该生的书法感兴趣的情况。
比较而言,在“每个罐子都是空的”那样的例子里,我们在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和思维中使用的语言是等同的。句子能在会话里表达一定的命题,而且能被用在思想里来思考同样的命题。但是在“该生的书法很好”的例子中,这种等同性就缺乏了。为什么在某些句子和命题的配对中,在交际中使用句子来表达命题和在思维中使用句子来判断命题有一一对应之处,而在其他的情况下却不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