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虽曰南华文存,内容却无多少与道、佛相关,仅因我现居于厦门南普陀寺一侧南华路之南华苑,收于本书的主要文章多在此处完成,故以居处命名而已。话虽如此,但与佛寺相望,暮鼓听不分明,晨钟却不时闻之,加上已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段,对人间世事的态度,已如佛嘱,通透不少;至于庄之南华,仰瞻已久,心神向之,在研究卢梭、沈从文时亦有所悟。因此,以南华为名,抑或带有冀盼今后的人生与学术能沾染点佛意道风吧。
正如本书副题,为个人自选集,即把能代表自己科研水平的、比较理想的文章收集一起,有点自我检阅的意味,亦呈示予同行,以期赐教。当然,何以选之,总有隐于其后的缘由,略加述之。
书分三辑。第一辑,美学文学理论研究。如序所言,在文论界,我自戏为三栖类人物,但文学理论研究仍是主业,还担任过多年的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呢,理论为先,故列于前矣。《象征论析》1987年发于《上海文学》,当年周介人先生主持该刊,所发的论文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文艺探索书系有引领国内文论界风气之称,蔡翔兄处理文稿,与另一篇《审美意象论析》收到没多久即刊用。《论艺术的抽象》一文,出身虽不太高贵,却在国内绘画理论界长期走红,在 中国美术家网的文艺理论栏目作为重点文章推出多年,保留至今,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其后三篇为我对三大文学思潮研究的文章,1999年我在《文学评论》上发《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历史反思》一文,是国内较早从现代性视角重新审视、界定浪漫主义概念内涵的论文,而后在该刊及《文学评论丛刊》上卷起一场论战,收于此书的《美学的浪漫主义与政治学的浪漫主义》即论战深化之文,为《新华文摘》所全文转摘。《科学认知与人文理解交错中的中国文学写实主义》一文,刊登时文后即附有陈思和教授为《学术月刊》审阅此稿的评语,其义自见。《中国现代文学中古典主义的历史定位》在《文艺研究》发表后,被人抄袭,我已发文揭之,这从另一向度也说明该文的影响。本辑最后一篇为《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我在序言中曾谈到孙绍振师对我的影响,此生研读马恩著作亦受其引导,他瞧不起一些在台上扯谈马克思主义的伪者,我也想用此文抖抖我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因从现代性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在国内尚不多见,说是此论题最前沿之作,亦无不可。
第二辑,闽籍文人评鉴。因本书为闽籍学者文丛之一,所以我评论闽籍人士的论文理应多选,故单列成辑。从严复、林语堂,到林庚、郭风、蔡其矫,直至孙绍振,选了六篇。除了严复是从文化学、社会学角度来考察之外,其余谈的均是美学与文学。记得《瞬间的敞明》一文发表后,郭风先生凝视着我说:我的散文真有你写的那么深刻?那音容笑貌,犹在目前,痛哉!20世纪70年代初,我和孙绍振师曾一起拜望过蔡其矫先生,他想引渡我到诗国,曾寄《戴望舒诗选》叫我写阅读体会,可能本人诗性愚钝,未能入他法眼,但也算有段因缘,《中国当代意象诗开拓者》一文可算是门外弟子的答谢。《孙绍振诗学体系的哲学底蕴》揭穿了孙师的老底,他在邮件中回复:你把我的头绪理得这般系统,比我自己还明晰,睿智深邃,不但是知己而且有益友之感也。哄得我一愣一愣的。
第三辑,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析。近十来年,我的学术研究重心移至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思潮上来,但理论总要指向实践,所以对作家、作品的论析亦有涉及。在鲁迅研究中,《阿Q正传》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峰峦。收入本书的《阿Q正传新论》一文,首次在国内外学界中提出:鲁迅对于阿Q不是怒其不争,而是惧怕其争,他对于以权力、金钱、女人为革命目的的阿Q似的革命党,对于革命中的游民文化意识与民粹主义倾向,是持的批判、否定态度。此论点为阿Q正传研究九十年来所未见的,属于原创,故为《新华文摘》全文转摘。沈从文在新时期复出后,曾亲口否定接触过卢梭的著作,但现存的史料及著作的内里却留下卢梭对他影响的深深的痕迹,《卢梭美学视点中的沈从文》即从这一学界未曾关注的视角楔入,得出卢梭美学思想是研究沈从文时,无法回避的参照体系,无法忽略的美学背景的这一结论。身在福建,免不了介入港台文学研究,1997年评香港诗坛的《二元构合中的诗心与诗艺》一文,还发在《文学评论》第4期的首篇,现选用评台湾新世纪诗刊一文为代表。本辑的头二篇,虽不是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但属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全局性、宏观性的考察与探索。现代性唯理主义经验主义这些理论概念的内涵及其实践运用,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切不可轻慢之。
跋不可过长,否则令人生厌。我常跟学生谈及,不食他人嚼过的馍,注重论说的原创性,若无新意,则不可轻易动笔,这是我学术研究的前提。而原态史实的实证与历史语境的纳入,是我进入学术研究的两大原则,因此,我的学术风格倾向于以经验主义的实证为前提、以归纳概括为逻辑原则的文学研究方法。
感谢本丛书的策划、编辑、出版的同道者们,是您们的热情的支持和辛勤的劳作,为我提供了一次回顾自身学术历程的机会。
谨此,是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