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 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职业教育心理学专题》编写中,力求让教师了解职业教育改革新动向、新政策、新理念、新技术;力求突出实践针对性,以专题的形式来呈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时,既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又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素养与技能技巧。为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包公共项目《职教教师培训教育类公共课程开发》(LBZD075)课题组,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2006]13号)文件相关精神,在教育部财政部及其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教育类公共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四门:《职业教育学实用专题》、《职业教育心理学专题》、《现代教育技术》及《专业教学法》。前两门由湖南农业大学组织开发,后两门由同济大学组织开发。
课题组认为,教育类公共课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反映国家教育改革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传播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理论和技术的重要渠道,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支柱。在教材编写中,力求让教师了解职业教育改革新动向、新政策、新理念、新技术;力求突出实践针对性,以专题的形式来呈现。其中的《职业教育学实用专题》和《职业教育心理学专题》各包含十一个专题。
本书由湖南农业大学屈正良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参加编写的作者包括湖南农业大学夏金星教授、唐朝华副教授、胡义秋副教授、杨青松博士,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樊艳君副教授,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于元香高级讲师。另外,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康勇军、肖凤玲、杜彦霖等也参与了部分章节的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及专家指导委员会、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以及各位培训学员的支持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专题一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专题二 职业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一节 职业学校学生的智力差异及教育
第二节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及教育
第三节 职业学校学生的性格、气质差异及教育
第四节 职业学校学习困难学生及其教育
专题三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概述
第一节 学习及其意义
第二节 关于学习的几种重要理论
第三节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专题四 职业学校学生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概述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第四节 知识的迁移
专题五 职业学校学生的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概述
第二节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途径
第三节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心理过程
专题六 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职业态度与职业品德概述
第二节 制约职业品德形成的心理因素
第三节 矫正不良职业品德的心理技术
第四节 良好职业品德的培养
专题七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认知策略及其训练
第三节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监控策略及其训练
第四节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
专题八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第三节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专题九 职业学校学生群体心理与班级人际关系
第一节 职业学校学生群体心理
第二节 职业学校学生班级人际关系
专题十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目标、内容和途径
第三节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辅导
专题十一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节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自我评估与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节 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目标规划与指导
附 中职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表
(一)丰要观点
1.学习观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双向的。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另一方面,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视具体情况的变异进行重新建构,而不是原封不动地被提取。建构主义还倡导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社会性、学习的反思性,以及学习的创新性。
2.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从他们独有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有着独到的见解,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合理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在教学观念、教学目的、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上都有所不同。建构主义者在教学目标方面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观念上首先强调教学的理解性;其次是重视教学的情境建构;再次是重视活动与主体的交往;最后是在师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必须树立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善于建构知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挥主体性的潜力,应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技能和习惯。而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是提供给学生现实世界复杂的真实问题,在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其角色从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高级合作者。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做一反思一学习一应用”四个环节的内容,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试图超越外部世界(物质实体的)和内部世界(心里世界、认知的、主观的)“二元论”的方式重新看待知识。对“知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知识的本质是发展的、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