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22国内研究动态()
123国内外研究评价()
13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31理论基础()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
142技术路线()
15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可能的创新点()
152不足之处()
2中国蜂产业总体概况及发展形势()
21中国蜂产业发展概况()
211蜂产业的区域分布及生产情况()
212中国主要蜜粉源植物及放蜂路线()
213蜂产品国际贸易状况()
214蜂产品国内销售情况()
22基于调查实证的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21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
222被调查蜂农基本特征()
223蜂农养殖规模及养殖方式()
224蜂产业技术推广情况()
225蜜蜂授粉发展现状()
226蜂农成本收益状况()
23蜂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31产业优势(Strengths)()
232竞争劣势(Weaknesses)()
233市场机会(Opportunities)()
234产业威胁(Threats)()
235蜂产业发展战略()
24本章小结()
3蜂农技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31蜂农技术需求情况()
311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312被调查蜂农的基本情况()
313调查结果分析()
32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1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322模型结果()
33蜂农技术来源渠道()
34本章小结()
4中国蜂产业技术供给()
41蜂产业技术供给主体()
411蜂产业主要管理与组织机构()
412中国蜂产业科研体系()
413中国蜂产品加工企业()
42基于文献检索的蜂产业技术供给分析()
421期刊论文发表统计()
422全国硕博士论文研究情况()
423科技成果登记及转化()
43蜂产业主要生产技术的研究概况()
431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432病虫害防治技术()
433蜜蜂育种技术()
434蜜蜂授粉技术()
435蜂机具的研发()
436蜂产业市场行情与信息技术应用()
44本章小结()
5中国蜂产业生产效率分析()
51蜂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511蜂产业投入情况()
512蜂产业生产效益()
52蜂产业生产效率测算方法与指标选取()
521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522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53测算结果()
531中国主要省(市)蜂产业生产效率()
532中国蜂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54本章小结()
6澳大利亚蜂产业发展及启示()
61澳大利亚养蜂业慨况()
62主要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621病虫害防治措施及技术推广()
622授粉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
623蜜蜂育种的研究与应用()
624蜂机具的应用及蜂业信息技术()
63澳大利亚蜂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631主要产业组织及研究机构()
632蜂产业技术推广体系()
64对中国的启示()
65本章小结()
7促进中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探索()
71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政府依托型()
711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背景()
712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设置()
713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初步成效()
72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协会及合作社主导型()
721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概况()
722协会推动江山蜂业技术进步的途径()
73浙江蜂之语蜂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型()
731公司概况()
732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措施()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政策建议()
81主要结论()
811中国蜂产业受到出口贸易受阻及国内销售市场混乱的双重
威胁()
812养蜂生产区域发展不平衡,蜂农收入受养殖规模与方式、
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813蜂农对病虫害防治技术需求强烈,技术需求主要受技术诱导
因素影响()
814中国蜂产业技术供给难以满足蜂农技术需求,生产技术有效
供给不足()
815提高蜂产业生产效率应从调整要素投入结构着手,定地饲养
要素投入利用率偏低有待调整()
816技术进步整体乏力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817蜂产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加强组织化建设以及龙头
企业的带动()
82政策建议()
821政府应加强对蜂产业的监管与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与政策
支持体系()
822以蜂农技术需求为基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
体系()
823加强蜂产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建立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824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
825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建立蜂产业信息服务体系()
附录()
附录1蜂产业固定观察点蜂农调研问卷()
附录2养蜂技术采用及其来源问卷()
附录3蜂农养蜂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