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自家人生的实践中,把老子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能出能处,舒卷自在,所以本书所谈,含有真践履、真体会在内,非一般隔靴搔痒的高头讲章可比。《道德经》一书,于今日之世道人心大有补偏救弊之意义。它指给我们合理的生存方式,它教导我们保持谦恭的态度,它提示出宇宙间永恒的辩证法。好好读一读《道德经》,上者参悟其道,下者借鉴其德,于个人的人生,于社会的生态,都必定会大有裨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在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后记
道道尽修身修心的正义
《人生密码 心解<道德经>》:
过分追求物质占有,常常就是心灵空虚迷茫的表现;追求中以命博利,就是贱卖自己的生命;一旦得到了就到处炫耀,又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最终失去一切。现实中,这样的现象频频发生。而正在经历这一切的人,肯定是远离了道!真正的智者,总能遵从事物的规律,破掉已有的,不贪多、不自满、不自傲,因而,也就不会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看看现实中炫富的人,有几个不倒霉的呢?这一观点,也正是老子整部《道德经》中的一大“法魂”——“去过”:去掉过分的东西!
中国有不少的国粹,太极拳可谓国粹之一吧!打过太极拳的朋友就有体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不会发到极致,而且发出去的还会再转回来,好像总是在用身体和生命画圈似的。这就是道家思想的玄妙之处:不要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和享受,不要贪大求全,否则,就会遭遇“物极必反”的铁律。
说到这里,我们又想起了神奇的“中庸之道”:“执两用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就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公正的“道”,天人合一的“人”是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儒家讲中庸,墨家讲中正,释家讲中观,道家讲中道,其玄妙皆在一个“中”字。记得一位朋友跟我说过一副有趣的对联“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可治气可治脾气不可治”,朋友给出了个横批“适可而止”。
是啊,好处得多了,人容易得意忘形,这就过了!人遇到挫折,容易因一时一事不顺而灰心丧气,这也过了!人家对你好,你忘记分寸了,这是过了!人家让你把他的家当成自己的家,你到处乱翻乱看,这更是过了!人家越是谦虚,你越是咄咄逼人,这肯定是过了!人家忍让,你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这也是过了!
中国文化的精妙:客观上进一步,主观上就退一步,直线走下去就是绝路,得意忘形就会遭遇惨败,有了进步,骄傲自满就会停滞和落后。正所谓“执而必败,过而必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