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话诗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几乎所有举办的婚礼都会用到这个名句。但并不是所有引用此句的恋人都知道,此句是源自于《诗经》——《邶风·击鼓》。知道此句原是讲战士出征讨伐时同生共死战友情的,想必更是知之甚少了。
附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中的“风”类似于现在的叫法——风俗。如:国风、楚风、郑风、邶风等等。
诗经其实是一本通过记录当时东周列国的人文甚至是劳人、怨妇的牢骚,来反映当时真实的社会现象和事件的书籍,从中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趋势。
如《击鼓》这首诗,背景是东周时期,卫州吁弑杀兄长卫桓公篡位为卫国国君后,遣大将公孙文仲领兵讨伐陈国和宋国。《击鼓》正是卫国战士在征伐的途中表达同生共死的约定。
至于如何成为表达男女之间白头到老的爱情之约,就得说到元明清八百年《诗经》学的头号权威——朱熹。
朱熹的《诗集传》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解释为室家男女之情,这种误导的说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邶风·击鼓》之后,还有一篇《新台》,讲的是东周时期一个荒唐和极其狗血的历史事件。
附原文: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大意是:新台修筑得豪华壮丽,可是原本美丽的女子是要嫁给俊美的公子,却被又老又丑的驼背公公给霸占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卫州吁弑杀兄长卫桓公并自立为卫国国君后,在位期间穷兵黩武,陈和宋两国不服卫州吁,卫州吁便派遣大将公孙文仲领兵讨伐陈国和宋国。引发了卫国人的怨恨,上卿石碏遣人刺杀了卫州吁,拥立新君卫宣公。但是不曾想却引发了另一场更荒唐的历史事件。
春秋记载:卫宣公是个极其好色不惜乱伦之徒,做了国君后,他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子名伋。
因伋长大成人后,需要选太子妃,便遣使臣到齐国礼聘齐国公主宣姜做自己的儿媳。宣姜是当时出名的美人,卫宣公听说了她的美貌后便起了色心。于是故意派儿子出使宋国,自己将原本的媳妇娶回了卫国。卫宣公为迎娶齐国公主宣姜,专门修筑了一座非常豪华的宫殿,名曰“新台”。
当卫伋子出使归来,发现原本应该是自己的老婆,已摇身变成了自己的老妈。如果事件到此结束,那么这仅仅是一起王室丑闻而已。然而,历史却朝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演进。
史书记载,她为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卫寿、卫朔。于是有了为自己儿子夺嫡,自己成为太后的野心。在她的唆使下,卫宣公竟然决定杀掉自己亲生骨肉——太子卫伋子。
卫宣公假意让太子出使齐国,卫伋子却并不知道父亲已安排了杀手在自己行至边境时刺杀自己。
同父异母的弟弟卫寿得知此事后,急忙驾车通知卫伋子,可是卫伋子死都不相信自己的父亲卫宣公会要自己的命。
于是卫寿只得驾车率先赶到边境,以身赴死替哥哥挡灾。不料卫伋子赶到了边境后,发现弟弟已死,责备杀手杀错了人。于是,杀手又将卫伋子杀死,并回去向卫宣公交差。
《击鼓》《新台》的年代,就是中国历史正式进入春秋诸侯争霸的时代,随着卫州吁杀卫桓公,石碏杀卫州吁立卫宣公,各诸侯国的政变如瘟疫般,接二连三地爆发。
如:宋国的司马孔父嘉因有一个风华绝代的妻子,大臣华督贪慕美色,教唆孔父嘉的部下将孔父嘉和宋国国君殇公与夷一同杀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因为要夺取他人之妻,不惜发动政变,弑杀君王的历史事件。
从《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背后,我们所发现的历史真相,其实是多么的残忍和不堪,所衍生的历史事件又是多么的荒唐。
往往人们所认为美好而又含情脉脉的诗词歌赋的背后,是如此的动荡,波诡云谲、血腥杀戮……
登徒非浪子
中国人如果形容某人好色,必然说此人是登徒浪子。这其实源自于宋玉的一篇《登徒子好色赋》。在了解登徒子是否好色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宋玉是何许人也。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学家。宋国公族后裔,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崇尚老庄,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在楚怀王、楚襄王时代,曾担任过类似“文学侍从”这一类的官员,他不但文章出色,仪表也是“风流潇洒,英俊不凡”,是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他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由他而来。
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其中《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这三篇,曾有学者怀疑不是他所作,这里我们先不做讨论。
我们先了解一下《登徒子好色赋》讲了什么?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原文大意是:天下的佳人没有比得过楚国的,楚国的佳丽没有比得过我家乡的,我家乡的美女之中最美丽的,莫过于我东边邻居家的一位姑娘。
这位姑娘,身材适度,不高不矮,天生丽质,涂脂抹粉反显多余。眉似美丽的羽毛、肌肤如雪、腰肢盈盈可握、皓齿如贝,没有一处是不美的。
她微微一笑的时候,那漂亮更是难于形容,要让阳城、下蔡那些花花公子见了,不晕倒才怪。
但是,这位邻家之女,常常攀登墙头来偷看我,已经整整三年了,我至今没有受到她的诱惑。可是登徒子呢?就和我截然不同了。他的妻子,头发乱、耳朵斜,嘴唇裂、牙齿缺,走起路来,弯着腰、一瘸一拐的,而且满身癞疥,还患着严重的痔疮。而登徒大夫却喜欢得不行,竟然还同她生了五个孩子。
宋玉问楚襄王:您看,究竟是谁好色?
事情的起因是:大夫登徒子,在楚襄王面前说宋玉是好色之人,又长得十分俊俏好看,要楚王不让宋玉出入后宫,否则会有不测之事发生。于是楚襄王便把宋玉找来问话,宋玉说:“没有这回事。相反,好色的不是我,恰恰就是登徒子自己。”楚襄王问他有什么根据。宋玉就口才非凡说了以上所述。就这样一番谬论,楚王竟然判定登徒子的确是个好色之人。从此登徒子就背上了好色的骂名,世人以此把登徒子作为好色者的代表,称好色的人就叫做“登徒浪子”。
也由于这篇《登徒子好色赋》,后世称美女也有叫做“东家之子”或“东家之女”。也有称美女为“东邻”的,如唐朝李白的诗句:“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
如果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冤一百个男人,登徒子一定榜上有名。其实以宋玉所说的理由,现在看来是荒唐的、可笑的。先不说宋玉是否真与这样的美女为邻。
但是如果宋玉对那美女要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又怎么会清楚地说出她看了他三年,只有一个理由,说明宋玉是时时注意着她的。
登徒子虽然向楚王说宋玉的坏话,但是并不能因为登徒子的妻子丑陋就断言登徒子就是个好色之人。
实际上登徒子是恪守了糟糠之妻不可弃的做人原则,把他不在意妻子容貌的品格看作好色,个人觉得是有失公允的。
宋玉虽然无辜,但为了维护自己无辜就否定登徒子,实际上他和登徒子一样,都是诽谤对方而诬陷对方好色,只不过他比登徒子有成就罢了,博得了同情也就成被冤枉者,成了君子而已。
其实,当今网络发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大爆发的时代。所以无论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事,自己多独立思考。不要急于马上下一个定论,因为很多事一旦只要冷静的思考和探究,一定会从中发现端倪。所以我们都要做到遇事当下不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