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是以作者的身世、成长经历为背景的自传体作品。在聪明活泼的海伦一岁多的时候,一场高烧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然后她丧失了语言能力。1887年3月3日,变得暴躁易怒的海伦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安妮·莎莉文老师。在老师的引导下,海伦战胜学习中的重重障碍,学会了说话,并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成为世界上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
本书是海伦·凯勒身世、成长经历的自传体作品,讲述了年幼失聪失明的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战胜了学习中的重重困难。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本书具有强大的励志作用。
名师导航
认识作者
海伦·亚当斯·凯勒,(1880~1968),美国20世纪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人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海伦·凯勒和拿破仑是19世纪两个最杰出的人。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试图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内容梗概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是以作者的身世、成长经历为背景所写的,是自传体作品。
在聪明活泼的海伦一岁多的时候,一场高烧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然后她丧失了语言能力。1887年3月3日,变得暴躁易怒的海伦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安妮·莎莉文老师。在老师的引导下,海伦战胜学习中的重重障碍,学会了说话,并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
艺术特色
1、真实而强烈的情感
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它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我们,在于它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在于它所给予读者的敞开心扉的亲切感。
2、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海伦的一生,是在黑暗中度过的,但她却以自己的想象力,给人类创造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3、朴素而真挚的语言
作品中没有过多的修辞,没有刻意的雕琢,大量采用自描手法,直白地抒写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品影响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所以能成为传世之作,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励志作用
海伦的人生经历充分证明,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残疾人只要自强不息,努力学习,也能开辟出一方蓝天晴空。
2、深刻的劝诫意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就是海伦对于自己拥有三天光明的美好遐想。“失明的我可以给那些看得见的人一个提示——对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一个忠告:善用你们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们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感官。”这是海伦对所有感官健全的人的忠告。
3、经典的示范效应
此书以翔实的叙述,向读者介绍了海伦从盲聋哑世界走向成功人生的过程。其中,有关莎莉文老师如何教导海伦学习的情节,大多具体细致,富有示范意义,使人感到可信度极高,因而也就具有了可模仿性和可借鉴性。这对盲聋哑等残疾人的教育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与启示意义。
4、感人的博爱阐释
本书中,无论是莎莉文老师用其毕生的精力帮海伦走向成功的故事,还是众多名流和富有爱心的人士对海伦无私帮助的行为,或是海伦对残疾人事业所倾注的大量心血,都使人感到人性中爱心的博大与高尚。读来令人深受感动,心灵得到净化。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塔斯坎比亚;
19个月大时因猩红热失去视力和听力;
7岁,开始跟随安妮·莎莉文老师学习;
1900年秋,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1965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享年87岁。
第一章 点燃希望
第二章 再塑生命
第三章 再生之喜
第四章 学习讲话
第五章 我的乐趣
第六章 人生益友
第七章 大学生活
第八章 遇见马克·吐温
第九章 永不服输
第十章 社会生活
第十一章 痛失慈母
第十二章 走出困境
第十三章 背井离乡
第十四章 童年时光
第十五章 远离德士堡
第十六章 崭新的生活
第十七章 爱的教育
第十八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延伸阅读
读后感
了不起的海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伴我度寒假
考题直击
参考答案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那是一个明朗的清晨,我和老师散步到一个较远的地方。但在我们回家的路上,天气变得闷热起来,好几次我们不得不在路旁的树下小憩。最后一次歇息在离家不远的一棵野樱桃树下,树枝茂盛又好攀爬,莎莉文小姐用手一托,我就上了树,找个枝权坐了下来。树上真是凉快舒畅,于是莎莉文小姐提议就在这儿吃午餐。我乐坏了,答应她一定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她回去把饭拿来。
忽然间风云突变,太阳的温暖完全消失了,天空乌云密布,泥土里散发出一股怪味。我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之前常有的预兆。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我一动不动地坐着,紧紧地抱着树干,一阵阵发抖,心中祈盼着莎莉文小姐快点回来。
一阵沉寂之后,树叶“哗啦啦”齐声作响,强风似乎要将大树连根拔起。我吓得抱住树枝,唯恐被风吹走。树摇动得越来越厉害,落叶和折断的小树枝雨点般向我打来。虽然我急得想从树上跳下来,却又不敢动弹。我觉得大地在一阵一阵地震动,像有什么沉重的东西掉到了地上,这震动由下而上地传到了我坐着的枝干上。我惊恐到了极点,正要放声大叫时,莎莉文小姐赶到了,她抓住我的手,扶我下来。我紧紧抱着她,为又一次接触到坚实的大地而高兴得发狂。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经过这次惊险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爬树,甚至一想到爬树就浑身发抖。直到有一天,抵挡不住那繁花满枝、香味扑鼻的含羞树的诱惑后,才克服了这种恐惧心理。
那是春天一个美丽的早晨,我独自坐在凉亭里看书,一股淡淡的香气迎面扑来,仿佛“春之神”穿亭而过。我分得出来那是含羞树的花香。我决定去看看,于是摸索到花园的尽头,含羞树就长在篱边小路的拐弯处。
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含羞树的花朵在阳光下飞舞,开满花朵的树枝几乎垂到青草上。那些美丽的花儿,只要轻轻一碰就会纷纷掉落。我穿过落英缤纷的花瓣,走近大树,站在那里愣了片刻,然后,我把脚伸到枝丫的空处,两手抓住枝干往上爬。树干很粗,抓不牢,我的手又被树皮擦破了,但我有一种美妙的感觉:我正在做一件奇妙的事。因此我不断往上爬,直到爬上一个舒适的座位。这个座位是很早以前别人造的小椅子,日久天长,已成了树的一部分。我在上面待了很长时间,好像在天空中凌云的仙女一样。从那以后,我常在这棵“月宫仙桂”上尽兴玩耍,冥思遐想,遨游在美妙的梦境中。
现在,我已经掌握了语言的钥匙,急于加以运用。通常,有听力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语言。别人嘴里说出来的话,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与学习,并且模仿着说出口。但是,耳聋的孩子却必须经历无数的痛苦煎熬,慢慢才能学会。但无论如何艰辛,结果总是无比美妙。我从每一件东西的名称慢慢学起,由期期艾艾地发音,进展到可以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象。
起初,老师告诉我许多新鲜事,我很少发问,由于我知识有限,概念模糊,字词掌握得很少。随着我对外界的了解逐渐增加,词汇也多了,问题也就多了起来。
我常常对一件事物一而再,再而三地探个究竟,想了解得更多。有时从一个学习的新词,常常联想起以前发生的种种经历。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当时认识的字还不是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