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哲学研究》将信息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分别从分析哲学、生态哲学、技术哲学、文化哲学和人本哲学的维度上对其加以多侧面的探讨,以此揭示信息的丰富哲学内涵和价值意义。全书的最后落脚于信息哲学的地位问题,主张将信息哲学作为一种部门哲学意义上的“关于信息的哲学”(philosophy ofinformation)来理解,而不是作为一种“信息性的哲学”(informational philosophy)来理解。
“信息”无疑是信息时代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由于其含义复杂、歧见纷争,’同时又成为一个引人人胜的探索领域。围绕信息的概念和各种信息问题,当代学术界展开了多学科多视野的持续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着我们对信息现象的认识与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展开对信息的研究构成了信息哲学的主题,信息哲学通常要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角度对信息加以研究;除此之外,对信息进行哲学研究还可以按照哲学的分支或部门学科来展开,例如本书的信息研究就是从分析哲学、生态哲学、技术哲学、文化哲学和人本哲学几个方面来进行,以求对信息的哲学研究从更多的方面得到拓展。
第一章是对信息的分析哲学研究,主要是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信息的哲学语义进行一种力求明晰的界定,这是对信息进行哲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关于信息的一些属性描述还是和特定的语境相关的,例如信息是否具有实在性就是一个语境性极强的问题;对信息进行分析哲学的研究,还可以形成一种“信息分析”的视界,以此作为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可以对诸如“是论”之类的哲学理论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第二章是对信息的生态哲学研究,主要是探析当信息成为“环境”之后的价值和意义,此时“信息生态”的概念和相关问题就在生态哲学的视野中涌现出来,自然生态与信息生态之间的哲学关系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态文明与信息文明的关系问题随之产生,其中的重要哲学启示就是,我们和周围的信息生态是相互建构的,因此需要像保护自然生态那样建构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要竭力克服像网络失范一类的信息生态失衡。
第三章是对信息的技术哲学研究,进一步将研究的视野从“信息”拓展到“信息技术”,类似信息包含哲学语义和哲学特征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哲学含义与哲学特征理所当然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信息技术的哲学分类、信息技术的存在论和现象学分析等,在展示信息技术中的丰富而复杂的哲学问题时,也使得关于信息的若干前沿性的哲学问题得到挖掘。
第四章是对信息的文化哲学研究,主要引入了由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文化和文明转型的哲理性思考,这就是对信息文化和信息文明的哲学探究,尤其是在新的文化和文明时代所凝聚的新的价值取向,更具有新时代的精神标志的意义,本书将其归结为“信息大于物质”、“互联重于拥有”、“差异性优于齐一化”,并对其主要表现加以了分析。
第五章是对信息的人本哲学研究,主要揭示了信息与人的互构关系,其中人对信息的建构导向的是人本信息观,信息对人的建构导向的是“信息人”;由此还进一步延展到信息技术与人的互构,尤其是当代信息技术所导向的人的数字化发展,赛博人的出现等,从而对整个信息时代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之间的生动交互加以了刻画。
第六章是关于信息哲学的地位研究,探讨了信息哲学与信息主义之间的关系,质疑了将信息哲学的地位加以任意抬高的一些夸张说法,如认为信息哲学导致了一场全新的哲学革命,信息哲学成为第一哲学等等,主张将信息哲学置于合理的地位,作为一种部门哲学意义上的“关于信息的哲学”(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的理解,而不是作为一种“信息性的哲学”(informational philosophy)来理解,尤其要避免在这个过程中走向本体论信息主义,即“唯信息主义”。
当然,关于信息的哲学研究还可以有很多的分支哲学视野,本书所选取的只是笔者较为熟悉的一些视角,更多的视角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者尤其是有志于信息哲学探索的青年学者们加盟拓展。
第一章 信息的分析哲学研究
第一节 信息概念的语义分析
一 信息是等同于物还是有别于物?
二 信息是既成的还是生成的?
三 信息是自然性的还是建构性的?
四 信息是泛宇宙现象还是属人现象?
五 信息是本体论范畴的还是认识论范畴
六 几点归结
第二节 信息的“实在性”问题:一种语境分析
一 信息的实在性
二 信息的非实在性
三 信息的实在性与非实在性之间
四 信息实在性的语境相关性与“信息实在
第三节 基于信息分析的“是论”
一 是论:本体论解读的疑惑
二 转向信息哲学的分析
三 “是”的若干信息特征
四 对“信息”的“是论”分析
第二章 信息的生态哲学研究
第一节 哲学向度的“信息生态”
一 信息生态概念
二 信息生态与自然生态
三 信息生态的本体论问题
四 生态信息世界观的多维意蕴
第二节 网络失范:对一种信息生态失衡的哲学分析
一 网络失范的哲学价值论属性
二 网络失范的哲学根源之一:对“虚拟”的本体论误解
三 网络失范的哲学根源之二:“网络言语行为”的认识论 误区
四 网络失范的哲学根源之三:对“自由”的“人性论”扭曲
第三节 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深度关联
一 作为同义语的两种文明
二 信息化: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
三 信息文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作用
四 生态文明是信息时代的范型
第三章 信息的技术哲学研究
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哲学含义
一 信息技术的日常理解与哲学理解之间
“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哲学含义之间
三 “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哲学含义之间
第二节 信息技术的分类及哲学特征
一 外部分类:信息技术与物质生产技术之间
二器具信息技术及其哲学特征
三 身体信息技术及其哲学特征
第三节 信息技术的存在论分析
一 信息技术所创造的“信息存在”
二 基于信息之存在形态的信息技术分类
三 为人而存在的信息显示和信息传播
第四节 信息技术的现象学探寻
一 从胡塞尔的“回到实事”到实事的媒介呈现
二 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到语言之家的媒介融合
……
第四章 信息的文化哲学研究
第五章 信息的人本哲学研究
第六章 信息哲学的地位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信息的哲学研究》:
强调信息与文化的密切关联,在今天我们甚至用“信息文化”来使两者“一体化”,无非是侧重于从信息的角度阐释文化,与从文化角度阐释信息,从而形成“交集”。然而,有“交集”的存在就意味着还有不交的地带,即信息与文化也有区别,就意味着不能在两者之间简单地画等号,于是若干问题就此而生成:一切信息是否都是文化现象?如果不是,那么哪些不是哪些是?它们之间的划界标准在哪里?
也就是说,虽然信息与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文化又不能全部归结为信息,例如当文化的载体本身就是文化时,这种载体就不能归结为严格意义上的信息。于是形成了信息与文化之间的复杂纠缠:究竟是信息大于文化还是文化大于信息?如果文化是形式而信息是内容,那么文化形式与信息内容之间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文化而无信息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有信息而无文化的信息是一种什么信息?
“有文化而无信息”一方面可以从“文化与信息脱节”的意义去理解,即那些没有“思想内涵”的文化,空有一种文化活动或过程的形式,但传达不出任何有意义的内容,或许是一种“空心文化”,一种“为文化而文化”的表现。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文化未转化为信息”的意义上去理解。
同样,“有信息而无文化”也可以一方面从“信息与文化脱节”的意义去理解,例如在教育中,“一位名叫格拉德格林德先生的校长,此人相信教育的真谛是向学生头脑里填人尽可能多的信息。只要事实,其他都不要……除了数据和数量,其他都不教授”①。也就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纯粹的知识信息的传授,而完全失去文化、精神、价值养成的功能,显然是没有文化灵魂的“信息活动”。另一方面,“有信息而无文化”还可以从“信息未转化为文化”的意义上去理解,这大量地表现为个人的或少数人获得的信息,没有传播、交流以及在一定群体内被接受、成为共享和共识性的信息,即个人信息没有成为集体性的信息乃至社会性的信息,从而上升不到“文化”的层次,它将随个体的消亡而消失,形不成信息上的文化传承。
信息的文化化,也可以称之为信息的人文化,就是使非文化的信息成为文化性的信息。包括使私人信息变成公共信息,乃至社会信息,也就是个人信息的社会化,它类似于个体意识转化为社会意识的漫长过程。可以说,信息的最高发展目标就是形成为文化,或为文化系统所吸纳,唯有这样的信息才是“有生命力”、“能产生社会影响”、“具有实际交流功能”的信息,也才是能够长久流传下来的信息。否则,不被文化化的信息,就常常是自生自灭、转瞬即逝。而信息要被文化化,就是要通过传播在一定范围内被社会中的人知晓、接受和认可,就是要超越信息的个体负载状态而实现信息的“社会化”,使得信息成果积淀为能够影响人的心灵的文化。
文化的信息化,这里的“信息化”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就是将不是信息的文化变成信息,如将物质文化成果加以文字记载、将人类生活事件与过程变成符号或编码系统,这样,那些作为“事”或“物”的存在与过程就成为负载在各种记号形式中的信息,从而可以保存、交流和传播。如果“信息化”从狭义上理解,就是使还没有转化为现代电子信息形式的文化成果“数字化”,使之成为可以被计算机处理、可以在互联网中传播、可以被网络终端的用户加以交互性使用的数字信息或网络信息。
在电子信息时代,作为文化日益信息化的一种形式,文化的数字化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数字技术使得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播日趋便捷和先进,也造成了人类文化存在形态的变化。例如日益广泛的科学、教育、艺术的数字化,甚至人文社会科学的数字化:把信息技术引进人文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储存和提取信息,形成所谓信息人文科学,或简单地叫数字化人文科学。而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文化的数字化正在成为一种支配性的趋势,以至于未经数字化的文化就难有广泛的受众,难获当代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