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农业入侵害虫的可持续治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课题组自2002年以来参加国家“973”项目第七课题“重要农林危险入侵生物可持续控制的策略与途径”和2008年以来参加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相关研究工作,并系统介绍了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入侵现状与发生趋势、入侵害虫的调查方法和可持续治理方法等;整理了蜚蠊目、等翅目、缨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8个目的78种常见外来入侵害虫的编目信息,包括入侵害虫的名称、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为害与分布、发生规律、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等内容。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农业入侵害虫的可持续治理》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人员、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者与管理者的参考书。
张青文,男,1956年出生,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长期从事植物-害虫-天敌相互作用、植物抗虫性、昆虫遗传学及害虫综合治理和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课题、“948”项目专题、农业部行业计划项目专题、“九五”和“十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转基因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攀登计划”项目等20余项。198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农业部连续三年防治棉铃虫全国先进个人荣誉证书。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刊源收录60余篇,出版专/编著5部。现任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昆虫学会名誉理事长、《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和《植物保护》杂志编委。
刘小侠,女,1976年出生,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害虫-天敌相互作用、植物抗虫性、昆虫遗传学及害虫综合治理(IPM)和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99年于中国农业大学植保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获博士学位,2009-2010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973”项目的子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转基因专项等。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刊源收录近50篇,参加出版专/编著3部。
第1章 概述
1.1 入侵生物的危害
1.1.1 入侵生物严重威胁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1.1.2 入侵生物加剧了我国一些区域的生态侵蚀
1.1.3 入侵生物加剧了农业生物灾害的损失
1.1.4 入侵生物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1.2 科学防控技术体系是防治生物入侵的保证
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生物入侵现状与发生趋势
2.1 历史与发生趋势
2.1.1 入侵种类组成
2.1.2 入侵时间特征
2.1.3 不同类别外来物种的入侵时间特点
2.2 入侵物种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
2.3 入侵物种的传人来源
2.4 入侵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
参考文献
第3章 入侵物种的安全性评价
3.1 新近传人的外来入侵物种
3.2 新入侵种的安全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4章 入侵害虫的调查与预测预报
4.1 入侵害虫类别
4.2 虫害的形成及其机制
4.3 害虫的调查
4.3.1 昆虫的田间分布
4.3.2 调查取样方法
4.3.3 调查取样的单位和数量
4.3.4 调查结果计算
4.3.5 害虫的预测预报
4.3.6 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型
4.3.7 发育程度预测
4.3.8 发生量预测
4.3.9 害虫预测预报的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农业入侵害虫的综合治理
5.1 提高应对外来人侵生物的国家能力
5.2 监测与管理能力建设
5.3 综合治理的概念
5.4 害虫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5.4.1 植物检疫
5.4.2 农业防治
5.4.3 生物防治
5.4.4 物理防治
5.4.5 化学防治
5.4.6 害虫综合治理的原则
参考文献
第6章 马铃薯甲虫引诱剂的研制及引诱效果研究
6.1 马铃薯挥发性植物次生代谢物成分的GC-MS分析
6.1.1 材料和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小结与讨论
6.2 马铃薯甲虫对多种挥发物单体以及聚集素的触角电位反应
6.2.1 材料和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小结与讨论
6.3 马铃薯甲虫对多种植物挥发物及马铃薯甲虫聚集素的行为反应
6.3.1 材料和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3.3 小结与讨论
6.4 植物挥发物及马铃薯甲虫聚集素对马铃薯甲虫的田间引诱作用研究
6.4.1 材料和方法
6.4.2 结果与分析
……
第7章 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的相关研究
第8章 紫茎泽兰与害虫相互关系研究
第9章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种类、生物学与防治措施
9.4.1.3 生物学特征
麦扁盾蝽的营养、发育和繁殖主要发生在禾本科作物生长的地块。然而,在中夏,当谷物收获之后,羽化的成虫通常迅速飞离地块而转移到木本或灌木生长地,在落叶层下、草根土中及腐殖质内渡过后半个夏季及秋季和冬季,大量集中在树林、农田防护带及密生草本植物地段。在乌兹别克斯坦,大量越冬成虫栖息在1400~2000m高的山坡上,在林间疏松干燥的枯枝落叶层内越冬。春天,当林间枯枝落叶层的温度升达17℃以上时,越冬成虫开始复苏,陆续飞离越冬地,有时持续20d以上。4月末或5月初,麦扁盾蝽又回到禾本科作物地块,将喙刺入小麦茎的近基部和中部,加剧取食。雌虫卵产于寄主的叶片上,通常排成规则的2列,每列7粒。产卵持续不多于1个月,每雌虫产卵数10~200粒,卵期9~16d。幼虫孵出后,开始群居生活,3~4d后分散到植株上取食叶、茎和穗。幼虫期35~40d,其间脱皮5次。成虫羽化发生在6~7月。
9.4.1.4 为害与分布
国外分布:亚洲的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乌兹别克、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巴基斯坦、叙利亚。欧洲的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摩尔达维亚、乌克兰。
国内分布:曾报道黑龙江、内蒙古(呼盟、昭盟)、新疆(天山以北)有分布,但发生范围十分有限,对该虫的扩张动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麦扁盾蝽对冬小麦、春小麦和黑麦危害最重,成虫和若虫皆可造成危害。春季,当秋播作物开始拔节或春播作物分蘖期,成虫在茎基部取食,造成心叶和被害茎死亡,被害植株生长迟缓。在吐穗前和吐穗开始时,成虫刺吸茎部可导致白穗和种子发育不良,刺吸穗部造成局部或全部白穗。此外,成虫尤其是幼虫取食种子,当种子被刺吸后,在刺人点形成暗色斑,并造成种子干、瘪、皱、失重,明显降低发芽率使品质恶化。
麦扁盾蝽严重危害麦类等大田作物,在麦类作物抽穗期集中于穗部吸食浆汁,并可取食幼株茎部,使叶片变黄枯萎,阻止寄主植物分蘖。该虫2.4~3.6头/m2取食子粒,可造成绝收,在近东造成麦类作物的损失通常达25%。在伊拉克,对谷物的损失大于蝗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