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
定 价:89 元
丛书名:青少年蓝皮书
- 作者:李文革,沈杰,季为民 编
- 出版时间:2014/11/1
- ISBN:9787509762769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69.5
- 页码:33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是在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有关机构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年度调查的基础上,由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书中通过扎实的、全国性的调研数据,就信息时代,互联网如何发挥其积极影响,规避其消极作用;如何把握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趋势,认识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问题;以及应从哪些方面建设互联网空间作了深入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努力为孩子们营造更干净、更清朗的网络环境
李文革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信息化浪潮,扩展了人类生存空间,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和巨大变化。互联网在为青少年的成长开辟新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长久以来未成年人需要在成年人的监护之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进入社会的过程,正在被互联网彻底颠覆。现在的青少年,从学习、生活、娱乐、社交等各个方面,都已经与互联网捆绑在一起,互联网日益成为他们须臾难离的“第六器官”。如何把握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各相关部门采取了加强技术监管、净化网络游戏、清理色情网站、整治网络低俗内容、倡导健康上网等一系列净化网络环境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这表明建设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促进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的构建,2006年5月30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委共同指导,人民网、新浪网、中青网、腾讯网等20家网站共同发起了“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简称“网脉工程”)。“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专项调研作为“网脉工程”的子项目也于同年启动,并于此后基本形成每年度进行一次调查的惯例。至今,已连续实施七次。
此项调查基于以下基本的认识:(1)全球信息化的步伐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加快,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社会的群体结构和互动方式;(2)未成年人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正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3)网络社会正在崛起,青少年将成为网络社会的见证者和塑造者;(4)当今青少年是人类社会第一批“网络原住民”,研究其网络行为和网络意识,意义非凡。就全面性、持续性和实证性而言,此专项调查和研究成果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成果。通过调查的实施,我们掌握了大量的、覆盖面广泛的、反映青少年互联网运用实践的宝贵数据。我们认为本项研究至少在以下方面的贡献是突出的:(1)是国内唯一的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的大样本实地调查;(2)是国内唯一对青少年互联网运用状况进行持续追踪调查的研究项目;(3)调查和研究的结果,以及政策方面的建议和倡导,在一些方面直接影响了相关政策;(4)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于青少年上网问题的认知。比如:进一步证实了互联网对于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纠正了媒体以负面报道为主的偏颇视角,等等。
我们在过去几年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调查研究成果,围绕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状况和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国内首部“青少年蓝皮书”系列《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09~2010)》、《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1~2012)》、《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该系列蓝皮书对于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也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根据我国互联网及其应用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总结以前调查的经验,在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不仅记录了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行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也记录了我们对于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关系认识的演变进程。在调研之初,我们也与许多人一样,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应对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挑战,考察、思考和分析的重点也主要在于如何尽量预防和减轻互联网可能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我们的观察和与孩子的接触,对这种“风险”视角的局限也有了一定的反思。
我们日益认识到,互联网毕竟是由人创造、为人服务、被人运用的技术工具,面对互联网,青少年也绝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在运用互联网的实践过程中会表现出很多主动性和创造力,互联网有可能成为他们扩展认识、增强能力和自由发展的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平台。因此,我们更应当把这些积极的方面展示给人们,促进社会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青少年的互联网运用。关于互联网与青少年的研究,“问题视角”非常重要,“发展视角”更值得推崇。“发展视角”对于中国青少年、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言,更加意义深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世界性的、真正普遍的交往,是马克思所论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青少年社会关系的构建、社会关系的维系、社会资源的拓展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中的深刻变革,这些变革无疑会带来青少年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变化,进而引起青少年的改变和发展历程的改变。马克思强调,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青少年的社会化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和内化社会的信仰、价值、规范与社会角色,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互联网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实践条件、互动过程和交往方式。作为以往被视为能力较弱的群体,今天的青少年正前所未有地发挥出同为人类精神产品之创造者的作用;传统上被视为强势群体的成人,对于青少年的社会控制也前所未有地弱化。在这样的情境下,青少年的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互联网应当而且也正在为尚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构建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新的发展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强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青少年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上的信息和内容,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不能在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方面有所作为,我们就很难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最初几步。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网络环境,为他们认知世界、展示才华、增进交往、健康成长服务,是一项顺应时代要求、顺应民心、惠及亿万青少年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这是一个世界潮流。互联网覆盖广、声势大、影响大,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这项工作大家都要做。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我们希望,此项调研的持续实施和“青少年蓝皮书”的出版,有助于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参与、支持,更加重视和深入研究青少年互联网运用状况,推动全社会共建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有效机制。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网络环境建设得更干净、更清朗、充满正能量,更好地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李文革,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组长(2006、2007、2009、2010、2011、2012、2013年)。
杨斌艳,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事、副秘书长。2010年起任“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系列调查”课题组副组长,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副主编,《中国舆情指数报告》副主编。
沈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现代化与社会心理、青年社会心理变迁,曾任《中国青年研究》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副主编,并兼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理事,北京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志愿服务信息资料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社会学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Ⅰ 总报告
1 当前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沈 杰 陈晶环 刘颖敏】
一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基本现状
二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改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政策建议
Ⅱ 调查篇
2 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基本状况分析【康顺利】
3 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基本状况分析【陈晶环】
4 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比较【董艳春】
5 未成年人互联网认知及态度的基本情况分析【蔡鲁南】
6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变化趋势(2009~2013)【宋雁慧 张生琴】
Ⅲ 热点篇
7 未成年人网络交往行为研究【杨斌艳】
8 未成年人手机运用及手机上网状况【万小广】
9 未成年人微信运用状况【杨斌艳】
10 两代人互联网运用及意识的异同比较【刘颖敏】
11 媒介与儿童——2013年中国儿童媒介素养状况调研报告【张海波】
Ⅳ 地区篇
12 从广州市某中学初中生使用QQ图片看网络时代的自我展示【黄 佩 易翠红 李 腾】
13 从河北中学生用网情况看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鸿沟【方 伟】
14 澳门未成年人互联网的运用现状研究【张荣显 盛绮娜 张天玥 李德民】
Ⅴ 实践篇
15 家庭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有效机制探索【孙宏艳】
16 未成年人上网的公众监督机制探索【季 琳】
17 腾讯儿童频道创造力衍生整合平台的实践与探索【林 婧】
18 中小学教育活动新媒体运用案例集锦【陈照彻】
Ⅵ 附录
19 2013年皮尤研究中心关于美国未成年人与网络技术的调查报告【陈晶环 编译】
20 我国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发展大事记